• 微信公众号

杜国平老师和你一起探讨对虾养殖水环境控制问题

发表日期:2016-04-07作者:来源:中国水产频道浏览次数:2789

杜国平.bmp


杜国平1.bmp


  大家好!我们今天交流的内容主要是对虾病害的环境控制实用技术,水环境控制的主要目的是就是防止出现病、害的问题。
  
  所谓虾病,其实包括病、害两方面。其中,最重要的是对虾养殖的水环境本身出问题,主要在溶解氧方面出了问题。常见的有两种情况,其一是整个水体包括上层、中层、底层(包括池底)的溶氧出了问题引发一系列效应,其二是水体上中层不缺氧,藻类也正常,水看起来也漂亮,但是水体底层(包括池底)有问题,第二种情况最普遍、最严重,但又最容易被忽视。


杜国平2.bmp


  水体中有很多的藻类等微生物、悬浮物、溶解有机物等物质,水体对太阳光有一定的衰减作用。平常我们用透明度来衡量水体透过阳光的能力。白天,阳光能够穿透到水体的一定深度,在这个水深范围(有光水层)内,如果有合适藻类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盐(肥份),藻类就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藻类光合作用三要素:活藻、营养、光照】。
  
  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决定了藻类能够产生多少氧,吸收多少氨氮、亚硝酸盐。因此,光合作用产生的溶解氧效率与水体透明度直接关联。当水太浓(水太肥)时透明度低,阳光就只能透射到水体表层,水体中层和底层缺乏光照而无法产生光合作用增氧,故底部容易缺氧。


杜国平3.bmp


  水体中有很多的藻类等微生物、悬浮物、溶解有机物等物质,水体对太阳光有一定的衰减作用。平常我们用透明度来衡量水体透过阳光的能力。白天,阳光能够穿透到水体的一定深度,在这个水深范围(有光水层)内,如果有合适藻类吸收所需要的营养盐(肥份),藻类就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藻类光合作用三要素:活藻、营养、光照】。
  
  光合作用效率的高低决定了藻类能够产生多少氧,吸收多少氨氮、亚硝酸盐。因此,光合作用产生的溶解氧效率与水体透明度直接关联。当水太浓(水太肥)时透明度低,阳光就只能透射到水体表层,水体中层和底层缺乏光照而无法产生光合作用增氧,故底部容易缺氧。
  
  对虾发生病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些是弧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但我们今天不涉及病原生物内容,这里只从水环境的角度考虑。水环境包括物理、化学、藻类等微生物等诸多因素。我说的“虾病”,给了它一个引号,因为这不一定是病。“病”的发生,常常因天气异常比如阴雨天,闷热天,藻类衰败等等因素导致水体的光合作用效率低,水体尤其底部微生物等耗氧严重,溶解氧不足或缺乏,从而引发一系列异常反应,包括对虾死亡。
  
  对虾养殖管理的核心是溶解氧的管理。防病的关键在于保活藻类,合理使用增氧机设备等,提高整个水体光合作用的效率,降低水体耗氧。
  
  为什么保活藻类很重要,因为藻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如果它不是活的,就不能高效进行光合作用,所以一定要保活它。藻类老化的水体,其整个水体光合作用效率是低下的。但是,我们又不要把水弄得太肥太浓,这样的话透明度就很低了,直接影响水体光合作用效率。而且,太肥太浓,藻类等微生物太多,其呼吸耗氧非常严重。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水太肥太浓会导致水体中下层和底部极其容易缺氧。
  
  合理使用增氧机设备能够将表层光合作用的水与底层没有光合作用的水能够交换、混合,这样使得底部就不容易缺氧,而底部的水又升到上层,白天见到阳光又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所以,通过保活藻类(但不要过浓)和合理使用增氧机设备结合就可以提高整个水体的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水体耗氧,强化水体增氧能力,同时,有利于加快底部耗氧物质在富氧水层的氧化,降低底部缺氧危险,减少或避免对虾病害的发生。


杜国平4.bmp


  合理使用增氧机设备能够将表层光合作用的水与底层没有光合作用的水能够交换、混合,这样使得底部就不容易缺氧,而底部的水又升到上层,白天见到阳光又可以进行光合作用。所以,通过保活藻类(但不要过浓)和合理使用增氧机设备结合就可以提高整个水体的光合作用效率,降低水体耗氧,强化水体增氧能力,同时,有利于加快底部耗氧物质在富氧水层的氧化,降低底部缺氧危险,减少或避免对虾病害的发生。
  
  对虾病害的发生与水体环境恶化直接相关,当然也与病原生物和对虾的体质有关。但是对虾的体质直接跟营养和环境等因素相关,病原生物的增殖也直接与水体环境因素相关,并且,病原生物本身就是一个环境要素。因此,要养好虾,除了要切断病原生物感染途经、选择优质种苗和饲料之外,日常管理最重要的还是养殖水体环境。
  
  对虾养殖水体环境包括物理、化学、微生物等方面。真正严重的问题首先在于水体尤其底层缺氧、有害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的积累、弧菌等有害微生物竞争(量太大)。许多病原生物对鱼虾的感染是养殖环境恶化后次生反应的结果(条件致病)。因为环境恶化,弧菌等病原微生物得到增殖并达到相当的量,才容易侵袭对虾,所以许多病原生物对鱼虾的感染是一个条件致病过程。
  
  因此,作为生产一线的管理者,我们首先消除病原致病的条件,将水体环境搞好。对虾病害预防的思路就是维持好整个水体水质尤其底质。
  
  这里强调的“水体”,包括了池塘的上中下各水层和底质。广义的水体水质包括整个水体的水质和底质。对于对虾养殖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底层水和底质(包括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和底质对底栖生物对虾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南美白对虾、斑节对虾等主要养殖品种主要在底部栖息,一般活动范围有限,甚至长时间伏趴在底泥里。水体有问题,或者,虽然看起来“水”很漂亮,但底层底泥差了,对虾虾就及其容易出现问题。
  
  所以,整个水体水质都要好,尤其是底层、底质和沉积物。这个一定要把好关。搞好底质,这才是对虾养殖管理的重中之重!出现病害才去治,那基本上难以应对。
  
  把水和底搞好,这才能有效的管控。关口前移,事半功倍!


杜国平5.bmp


  关于对虾病害有个三圈通俗说法,一个是对虾体质或者免疫力,另一个是病原生物,第三个就是环境。三个圈凑在一起导致病原生物感染对虾导致生病。病原致病依然与水体环境直接相关。其他的非病原直接引发的“病”害,根本就是环境恶化的直接结果。对虾养殖病害预防,改善水体环境是非常重要的。我们都知道,对虾偷死,用抗菌药物也可起到一定的效果,但没有起到根本的作用。我们通过改善水质和投放增氧剂等等缓解底部溶氧,会对对虾偷死的治疗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注意池底的问题,对虾栖息环境(尤其底质底泥)永远是至关重要的
  
  藻类和微生物要相对的稳定,避免水体恶化。水质最重要的是底层,因为对虾是底栖生物,底层是指底泥上面的1~2厘米。池塘底泥里面有很多的微生物、有机物和还原性无物质,会大量消耗水中溶解氧。因此,在接近底层1~2厘米的水层水中溶解氧浓度很低。虽然上中层的水不缺氧,但是底层1~2厘米处非常容易缺氧。因此,平时一定要把底部的水适当搅动,“流水不腐”——长时间停滞不动的话就很快被底泥沉积物消耗过多的溶解氧而引发缺氧,对虾就出毛病了。我们的关注重点就放在“薄薄的底层”,这是最重要的地方。
  
  对虾病原的传播只能通过隔离、消毒来控制,这些方面有很多不可控制的地方。不管怎样,对虾的体质(免疫力)、环境和切断病原,这应三管齐下,来控制虾病。今天我仅谈水体环境控制的一些问题。


杜国平6.bmp


  这里只谈养殖户需做的事情(环境控制):首先密度要适宜,不要太密,多密须根据条件而定,条件允许没问题,如果条件不行,密度高了就容易出问题,所以条件要具备。其次,有适用有效的实用技术,能有效控制养殖环境使水的底部良好,在其它同样的条件下,对虾长得快,成活率高,病害少甚至没有病害;在环境良好,生长快的情况下,饵料系数比较低,即饵料效率比较高,养殖成本低,环境污染较少,水质更好,这是良性循环的基础。如果密度过高,或投入过度,水体环境差,直接影响对虾摄食、生长,饵料系数高,污染更严重,而水体环境质量差,则反过来进一步影响对虾生长甚至导致病害发生,形成恶性循环。
  
  水体环境搞好了,对虾就能够正常生长,减少或避免病害的发生,就可以少用药甚至不用要,对虾养殖产品是安全的。


杜国平7.bmp


  对虾养殖水体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底层和底质。
  
  因此。每次收获对虾后,要尽可能有效的把淤泥清掉。池底淤泥实际是对虾的粪便等脏东西,富含有机性的营养物和还原性无机物。
  
  进水后,淤泥存在底层会被微生物分解,其分解过程就是消耗水体溶解氧的过程。所以底泥越脏,底泥消耗溶解氧越多,这样水体底部溶解氧浓度就越低,从而积累氨氮、亚硝酸盐和黑黑的硫化物,对虾很快就出问题了。
  
  水体水质底质恶化,弧菌等有害微生物也会大量增殖。当水质比较良好的时候,藻类处于比较快的生长阶段,弧菌是不多的,但藻类衰败了以后,弧菌很容易上去,这是指整个水体。如果是在底质溶氧比较低的情况下,弧菌和其它有害微生物也会比较多。所以在高温的情况下,对虾耗底会更加严重。所谓耗底就是底部缺氧,对虾缺氧和中毒(亚硝酸盐、氨和硫化物这些都是毒物,都是在缺氧的条件下产生和积累的)。溶氧、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等异常容易引发对虾病害。所以我们每一造要及时的清淤。


杜国平8.bmp


杜国平9.bmp


  污泥集中处理,作优良农业肥料,避免污染环境
  
  如何清池?
  
  对于沙底、沙泥底的池塘很多人用水泵来冲洗。水泵冲洗沙底、沙泥底的池塘其实不是一个好的方法。用水泵冲洗,有一部分脏东西会被冲洗掉,但是还有一部分脏东西会沉积到沙里面,因为沙也会冲起来,沙在沉积的过程中将脏东西埋在地下了。这就是许多沙底、沙泥底的池塘养了两三年之后没法养的主要原因。所以,一定要清淤。清淤之后一定要集中处理,比如每次冲洗的时候把脏东西放到一个地方,干了以后可以做农肥。


杜国平10.bmp


杜国平11.bmp


  看这张图,虾已经死了,池塘的表面沙已经晒得很干净了,只有最表层2~3毫米的很薄的地方沙是干净的,但是底下都是黑的。这黑的就是硫化物。这种池底,加水不超过一个星期,底下就会发臭,所以虾很难养成。为什么新塘第一年没问题,第二年小问题,第三年就大问题,这个是因为这种沙土的池塘直接冲洗,每一造都冲洗冲洗三四次之后这个底就黑了,没办法了,这个是操作失误惹得祸。
  
  只有那种地膜池等硬底化的池塘才可以直接冲洗,冲洗的脏东西不要直接排到外海或者江河,会污染大环境,最终污染自己。所以冲洗的污水污泥要集中在一个比较低的池塘沉淀起来,沉淀后清的水可以排,但是下面浓浓的东西可以用抽沙机或者泥浆工把它抽到陆地上晒干,晒干后可以作为农肥,高位池都应该这样处理平常排污和洗池污物,保护好环境。如果是沙底、沙泥底的池塘,千万不要直接冲洗,很多的新池塘就是冲洗毁掉的。应把水放掉之后,晒干后直接把表面结块的污物脏东西铲去做农肥。


杜国平12.bmp


  池底的消毒与处理:首先是晒干,然后反复“翻”、“晒”,充分利用空气中的氧渗透到泥里面把耗氧物质氧化,利用太阳紫外线消毒。底泥晒干了以后比较松散,空气可以渗进去,空气里面有很多的氧,可以加快硫化物、有机物和还原性无机物的分解和氧化,这样可以净化底质,也就是所谓的分解矿化氧化。一定要长时间的翻晒。翻晒就是用工具把泥土翻松,晒干。如果不翻开,晒的只是表面,泥里面不起作用。所以一定要翻晒。
  
  石灰和漂白粉也可用于消毒或处理底质。石灰水浓度要高,至少pH在11以上。使用石灰和漂白粉处理底质的时候,要把石灰和漂白粉做成很浓的溶液,用抽水机抽淋在已经翻晒的松散的表土层,使消毒剂能够直接渗入松散的表土层一定深度,比如5、10厘米左右,起到真正的消毒或处理作用。这样处理效率高。
  
  漂白粉等氧化性的消毒剂遇到阳光会分解,应傍晚使用。


杜国平13.bmp


  露天对虾养殖池塘的培水
  
  第一,培水就是培养基础饵料 ,也就是培养适度的浮游植物(藻类)和浮游动物(枝角类、桡族类,虾苗可以吃的)。
  
  第二,培水的整个过程实际上是利用藻类的营养盐(即肥料)促进藻类生长,来培养浮游动物的一个过程。肥料可能是你直接加进去的,也有可能是有机物直接降解矿化之后产生的无机营养盐。比如用石灰处理底泥之后根本就不用施肥,它就会肥起来。因为如果底泥有机质比较多,里面营养物质很丰富,用石灰处理底泥的时候,其中的营养物质在进水的时候就会融到水里。
  
  第三,肥料可以是无机肥、有机肥、生物肥,或者是它们的混合肥,关键是量一定要适度。刚才提到底泥本身就有肥料储存迁移的部分,所以进水的时候肥料会慢慢的迁移到水体。
  
  第四,藻类吸收同化营养盐是有规律的,氮肥、磷肥和其它的微量元素,包括碳源等等营养物质都需要按一定的比列来吸收的,肥料不是说单一的某一种就可以了,而是各种肥料都需要具备,并且要一定的配比,才能符合它的需求。其次,大量施肥或者持续施肥之后,没换新水,藻类就可能消耗比较多的碳酸氢根等无机碳源和微量元素。水里面本身是有碳源和微量元素的,但是不多。在大量的藻类长起来以后,会消耗比较多碳源和微量元素,这样剩下的碳源和微量元素就少了,所以藻类就不能继续活下去了。因此,藻类起得快浓得快倒藻也快。一般情况下,水倒藻了以后,如果没有换新水,常规的施肥追肥都没有太大的用,因为水体里面实际上缺少的是碳源和微量元素。这时,须换(加)新水或补充水体缺失、而肥料也缺乏的藻类(微量)营养物质。
  
  第五,养殖的中后期,水体中氮代谢产物比较多,这时就不需施氮肥,因为水中氨氮或亚硝酸盐都比较多,再施氮肥就是多此一举,但一般需补充其它的微量元素和碳源,所以中后期要补充藻类微量元素和碳源。
  
  第六,换水其实就是补充微量元素和碳源的一个有效途径。很多时候,对虾养殖中后期水浓藻老,每换一次新水,藻类会更新长旺一次,而且,水越换越浓。这就是补充微量元素和碳源的缘故。
  
  第七,利用菌类等微生物将池塘中的、特别是养殖中后期产生的大量有机物降解(或分解)矿化,从而提供藻类所需的营养盐。这就是以菌类等微生物调水养水的道理。但是,养殖水体中,微生物促进有机物降解矿化过程中大量消耗溶解氧。所以,在使用菌类等微生物调水的时候,一定要加强增氧,严防微生物分解矿化有机物等过程强烈耗氧而引发缺氧并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养殖中后期水体中菌类微生物所需的氮、碳比例失调,也要注意补充大量的有机碳源。


杜国平14.bmp


  藻类的主要生态作用
  
  露天池塘里的藻类起到什么作用呢?主要有以下生态作用。
  
  第一,在有光照和营养盐满足的条件下,藻类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而产生氧,为水体增加溶解氧。藻类光合作用增氧只能在满足光照和营养的条件下进行,并仅限于白天有光照的上中水层发生。夜间,或虽白天,但透明度低的水体的中下层缺乏光照,就不会发生光合作用。注意,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不产氧。
  
  第二,作为生物,藻类也要呼吸,藻类的呼吸作用要耗氧,并放出二氧化碳,使水体pH值降低,这与光合作用刚好相反。藻类自身的呼吸作用无论白天黑夜(不论水层)都要进行,除非藻类死亡。有朋友说“藻类在夜间是不怎么耗氧”,这个观念是绝对错的。藻类,不管白天黑夜都消耗氧,如果不耗氧,它就会死掉,因为它是生命体。
  
  藻类(包括菌类等生物)的呼吸作用白天黑夜都在进行,而光合作用只有在白天有光照的水层时候才能够进行。一般地,池塘水越深、水越浓(透明度越低),白天有光照的水层相对比例越低,整个水体光合作用增氧效率越低;相反,整个水体水中藻类(包括菌类等生物)的呼吸作用越强烈。因此,水深、水浓(透明度低)地水体尤其底部更容易缺氧。
  
  因藻类光合作用与藻/菌等各种生物呼吸作用(包括有机物降解矿化和还原性无机物氧化)的耗氧,昼夜变化,周而复始,故水体中溶解氧含量呈现相当明显的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规律。简单地讲,溶解氧昼高夜低,上高底低。
  
  第三,(藻或光合细菌)光合作用吸收而降低甚至消除水体中的氨氮、亚硝酸盐,因为氨氮、亚硝酸盐和硝酸盐本身就是藻类的肥料(氮肥),光合作用吸收氨氮、亚硝酸盐的过程就是净化水质的过程。
  
  第四,生产实践与实验证明,藻类正常增殖的过程,对弧菌等有害微生物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第五,微型藻类是浮游动物的饵料,浮游动物又是对虾的活饵料。所以,尽量提前培藻,让浮游动物能够充分增殖起来,这样虾苗放入池塘后就有营养丰富的天然活饵料吃了,这是第一个好处。其次,培育基础饵料过程持续较长时间,水体水质相对稳定的时候我们再放虾苗,一般会比较安全。当然,还有推迟和减少饲料投入有利于水体环境维护、提高对虾机体免疫力和降低养殖成本等其他一些好处。
  
  第六,适度的藻类,形成一定的水色和透明度,有一定的隐蔽作用。对虾逐步长大后是底栖生物,它喜欢阴暗的地方。所以,藻类形成一定的透明度,替它创造更好更适合的环境条件,它就能够健康成长。
  
  当然,底质差得池塘,对虾伏底(时间长很容易出问题,这种条件下,鱼虾混养就有优势了——鱼虾混养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鱼(或其他混养生物,选择原则——底层、活动范围大、不吃或少吃活虾,个体稍大)撵得对虾到处跑,这就是底层生物搅水——有效防治底层缺氧!现某些混养鱼类吃活虾远胜于吃死虾,单纯依靠吃掉死虾切断传播几乎不太可能。
  
  前面藻类六大主要生态作用中,我认为,前四个作用是最重要的。其中,三大正面作用——也就是增氧、吸收氨氮和亚硝酸盐,净化水质和抑制有害微生物。但是还有一个负面作用——呼吸作用,消耗溶解氧的负面作用。这三个正能量和一个负能量的彼此消长,直接影响到水环境质量的变化及对虾的健康与安危,必须高度重视。


杜国平15.bmp


  藻类的老化或死亡对水质的主要影响。 藻类的老化或死亡对水质主要有4个方面的影响。 第一,总体来说藻类的老化或死亡直接对水里面的溶解氧造成影响。一旦水体藻类趋于老化甚至死亡,水质急遽恶化,往往三两天对虾就会出毛病甚至大量死亡,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第二,藻类老化或者死亡会加快产生或积累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等有害物质。倒藻之后,氨氮、亚硝酸盐就起来了。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因为藻类如果能够正常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那么藻类就会把氨氮、亚硝酸盐作为营养盐吸收,所以一般不会积累较多的氨氮、亚硝酸盐。水体中氨氮、亚硝酸盐浓度高,首先因为对虾产量高其代谢强烈源源不断大量产生,其次就是藻类的光合作用效率受到影响,藻类无法高效吸收利用氨氮、亚硝酸盐,才会导致氨氮、亚硝酸盐积累越来越多,从而直接对对虾造成威胁。硫化物在缺氧的时候产生。只要有一定量的溶氧,硫化物都是不可能产生或积累。硫化物都集中在底层尤其沉积物中或悬浮物内部,因为底层很容易缺氧。海水养殖水体比淡水养殖水体更容易形成硫化物,因为海水里面硫酸盐很多,缺氧的时候很快就能还原成硫化物。这也是为什么说海水的对虾更加难养而淡水的相对好养的原因之一。 第三,藻类老化死亡了以后,弧菌原生动物等微生物激增。 第四,在以上几方面的不利影响下,环境恶化导致病害越来越严重。 露天池塘正常情况下都有藻类,只是藻类多少不同。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藻类不要太浓,有相对较高的透明度,有利于充分激活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提高水体的光合作用效率,增加溶解氧氧,吸收氨氮、亚硝酸盐净化环境,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增殖。活藻增氧优化环境这是核心,防病的关键。


杜国平16.bmp


  活藻增氧,优化环境,池塘生态防病的关键
  
  在大规模培育并使用活体藻类培育对虾苗时,细心观察并比较实验结果可以发现——藻类在生长的初期抑制弧菌的能力是相对较弱,而藻类处于指数生长阶段中后期其抑制弧菌的能力增强,但藻类老化死亡后其抑制弧菌的能力就消失了,有害微生物会更容易增殖起来。 因此,生态防病的关键一环是活藻增氧,抑制弧菌等有害微生物。


杜国平17.bmp


杜国平18.bmp


杜国平19.bmp


  前面的两个图就是水体中的藻类和浮游动物(虾苗最好的天然饵料)。 下面的图是,11年前一个高位池的水色透明度情况。这水太浓太老了,只有十厘米左右的透明度。白天,仅表层二十多厘米的水层的藻类能够感受到太阳光照而进行光合作用,水体中层和底层完全缺乏光照而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水体中层和底层都是容易缺氧的。之前一般天气下就已经有对虾偷死的现象,遇到阴雨天则整个水体就会严重缺氧,从而导致对虾大量死亡。这种“肥水”水质11年前并不多见,但近年来却非常普遍,而近年来虾“病”越发严重越发普遍,其实这病害往往跟这些“肥水”养殖模式直接相关。
  
  近2年部分养殖户对“肥水”养殖模式有所反思,并抛弃这些“肥水”养殖模式,转而采用“瘦水” 养殖模式,提高透明度而降低了病害风险。 其实,对虾所谓“早死症”等病害并不是近几年才出现的,过去一直都有,只是没有那么严重而已。现在所谓“早死症”等病害太普遍太严重了。究其原因,主要是没搞清楚养殖模式的利弊,盲目肥水,导致水太肥太浓,水体藻类和菌类等微生物的呼吸耗氧过于强烈,同时又缺乏足够的增氧能力,就容易出问题了。 “早死症”实际就是人为管理失误的“找死症”。


杜国平20.bmp


  这是一个培水工作做得相当成功的一个例子。放虾苗前一个星期多就施肥了,然后每过2~3天根据天气和藻类消长情况及时追肥,一直维持50~80厘米的较高的透明度,水深仅1.2米左右。水体藻色嫩活,而耗氧率较低。白天,水体各层藻类都能有效地进行光合作用而产生大量溶解氧,同时,不断增殖的藻类给桡足类等浮游动物提供大量的饵料,一定时间后,就能维持足够的浮游动物作为虾苗营养丰富的天然饵料。你可以看到,很多虾苗在池塘边上不下去,那不是虾苗有问题,而是虾苗有很多的浮游动物可吃,它不愿意下去。这个水质是相当的稳定,其透明度较高,光合作用可以抵达比较深的水层,所以水体的中下层也不会缺氧。这是非常好的水,既不是无藻真瘦水也不是太浓的肥水。该水体有一定密度的藻类,但又不过浓,透明度较高,藻类能够充分进行光合作用,这样水体溶解氧丰富且又能提供大量的浮游动物作为虾苗的饵料。这是放苗前期相当理想的水。


杜国平21.bmp


  这个是一个抽沙滩沙滤水的高位池的藻类情况。由于它进水很慢,需2~3天才能放满一个池塘,而在这2~3天里,在阳光照射下,底栖藻就长起来了,也就是大家所说的“青苔”长起来了。底栖藻长起来了,浮游藻类就无法竞争了,以后水都是清见底的。如果以后水都是清的和浅的也没问题。但是,实际上放苗养殖一段时间后,水体慢慢就浓了并加深水位。待水浓水深后,池底的底栖藻类无法接受阳光而失去光合作用,底栖藻类就会死亡并腐烂产生有害物质。 因此,一般要避免池底出现大面积的底栖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应该把水位调高一点(起码1米多),一进水就尽快施肥,促使水体中浮游藻类首先增殖起来,这样,底栖藻就不容易长起来。


杜国平22.bmp


  这是低盐度池塘(盐度比较低的或者淡水的池塘)。盐度低的淡水池塘蓝藻容易长起来,但是否长起来,要看你管理操作情况。 什么情况下蓝藻容易长起来呢?一般都是前期很少开增氧机或者基本上不开增氧机而且风浪比较弱的池塘蓝藻容易长起来——即静止水体的水面蓝藻容易成为优势。很多蓝藻体内都有空泡结构而具有漂浮性,天然就有长在水体表面的优势。若水体过于静止,缺乏上下对流动力,漂浮性的蓝藻藻类必然更容易占位水体表面而优先增殖。当漂浮性蓝藻大量增殖后占据水体表层表面,像一张地毯一样把池塘表面覆盖。这样,表层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大部分的氧气就都在表层并过饱和后逸散到空气中,给空气增氧,而不是给水体增氧。水体内部的藻类则由于漂浮性蓝藻覆盖遮挡而得不到阳光无法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导致水体内部容易缺氧,造成整个水体生态环境恶化。这,就是蓝藻最有害的一个原因。


杜国平23.bmp


杜国平24.bmp


  平常说水漂亮不漂亮,仅靠表观的感官指标,包括藻类颜色、清透程度(是清还是浑浊)、透明度是多少。感官指标可以体现藻类的种类和密度、生长阶段情况(根据色调判断藻类是老还是嫩的、还是死的)。所以,有经验的朋友可以很骄傲的说我不用测水就可以知道水是否有问题,这个就是经验的积累。 可靠的经验的积累需要数据的支撑。比如经常测某水体的pH、溶氧、碱度等相关要素,看得多,测得多,把数据和表象感官指标结合起来,这样形成的经验是相对理性的。所以,我们很多判断能力强的朋友看到相对系统的数据或就知道水体环境行不行的。这个数据不是一次性能够掌握的,而是连续的数据,掌握水体的动态变化,只有掌握水体动态的变化才能够比较可靠的掌握水质及其变化趋势。


杜国平25.bmp


  这个图非常重要。最上面的灰色区域代表空气,中间蓝色的区域代表对虾池塘的水体,底下黑黑那一排就代表池塘底部沉积物和底质。 水体溶解氧消耗的主要途径。 第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底质底泥的耗氧。对虾粪便、残饵等脏的有机物耗氧分解,沉积物和底质耗氧强烈,极其容易缺氧恶化,特别是高温期,沉积物和底质会因为缺氧而产生硫化物等有毒物质。 第二个主要途径是养殖鱼虾的耗氧,与养殖量相关。 第三个主要途径是所谓的“水呼吸”的耗氧。水呼吸耗氧包括那些方面呢?水呼吸耗氧就是右边黄色的蛋形范围包括的各个主要耗氧作用。水呼吸耗氧包括水体内菌类、藻类、浮游动物等微小生物本身的呼吸耗氧,以及菌类等微生物对悬浮碎屑、有机物的降解矿化(即“分解”)过程的耗氧和还原性无机物被氧化等等在水里消耗溶解氧的过程的耗氧,统称为“水呼吸”(不是指“水”的呼吸,而是指水中所有细小生物与各类物质的耗氧)。
  
  这三部分的耗氧究竟是哪一部分的耗氧是最多的呢?应该说在亩产2千多斤且透明度正常的情况下(后期透明度30厘米),而且高位池吸污排污及时的话,池底耗氧是不会太多的,70%~80%的耗氧在水呼吸,2千多斤虾大概耗氧10%~20%。如果底泥是臭黑的,底泥耗氧就高了,底泥的耗氧根据各种情况是会变化的。若水体透明度提高,则水呼吸耗氧比例降低,对虾呼吸耗氧比例提高,整体溶解氧状况有所改善。
  
  根据以上分析,对虾养殖过程中要尽量减少水体水呼吸耗氧。则:
  
  第一,藻类要少一点,浮游动物要适度(其实浮游动物不会太多,除非轮虫大量繁殖,把藻类吃光了会造成缺氧,如果桡足类、枝角类多的话一般不会至于缺氧)。最怕的就是藻类浓度太浓;第二,最怕的就是溶解性和其它的有机物太多,这样细菌分解有机物消耗的溶氧就太多。藻类和细菌等微生物的耗氧作用是水呼吸里面最大的两项。所以,要防止水里面的藻类和细菌等微生物太多。
  
  水体溶解氧的来源。
  
  水体中的溶解氧来自于哪里呢?我们平时能想到的首先就是来源于增氧机、风浪增氧、换水补充。没错!增氧机、风浪、换水补充可以增氧,并且是夜间溶解氧必然来源。至于夜间缺氧的时候投一些增氧机或者化学增氧剂,这是救急用的,平常是可忽略不计的。但是,普通的增氧机(水车、叶轮)它的增氧效率较低。比如在正常天气下,如果是透明度较高、养殖产量不高的水体,增氧机大概增氧可能低于20%,水体白天的增氧主要还是来源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光合作用带来的溶解氧是非常可观的。对于亩产2千斤左右,透明度30~50厘米左右的池塘,藻类的光合作用增氧应该占到整个池塘的溶解氧来源的70%左右(根据光照、透明度、营养盐等条件)。所以,一般条件下的露天池塘,其溶解氧的来源主要来源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其次才是增氧机和风浪。但是,当水体较深,透明度较低,养殖产量较高,特别是水体水呼吸强烈的池塘,光合作用增氧严重受限,而水体耗氧强烈,此时,必须增强增氧机增氧功率以保障溶解氧供应。此时,光合作用增氧比例相当低,增氧机增氧比例剧增——必须时刻仰赖增氧机增氧,随时都有缺氧危险!
  
  在这个图里,水的溶解氧自于藻类的光合作用、增氧机和风浪增氧,以及换水补充。在养殖密度较高、水较深、透明度较低的时候,缺乏增氧机和风浪的搅动作用是不行的。因为透明度比较低、水比较深时,白天阳光无法透入到水的中层和底层,这样中层和底层就没法进行光合作用,只有水的表层有光照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如果没有增氧机和风浪的搅动作用,水体中层和底层就容易缺氧。
  
  虽然增氧机不能直接增很多氧,但是它可以把中层和底层的水与上层的水进行交换,也就是说表层溶氧丰富的水在增氧机的搅动下可以进入到底层,底部水在增氧机的搅动下又可以上到上层见到阳光又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这样周而复始,整个水体白天光合作用效率大大提高。
  
  增氧机其实就是搅水机,将表层和底层的水不断的进行交换,提高了白天整个水体的光合作用效率。
  
  很多朋友白天不开增氧机,在水比较浅,透明度比较高,整个水体都不缺氧的情况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白天水体溶解氧丰富,超饱和了,一开增氧机氧就跑掉了,造成氧的损失。但是,如果池塘水比较深、透明度比较低时,如果白天不开增氧机,水体内部完全没有阳光投入而无法进行光合作用,水体内部就容易缺氧。所以,透明度比较低、水比较深的情况下白天一定要开增氧机,提高光合作用增氧效率,避免底部缺氧。
  
  是否白天每时每刻都开增氧机呢?不用。根据水体水质和天气等情况,可先开动增氧机,将整个池塘的表层和底层的水交换之后再停一段时间,然后再继续开十几二十分钟,然后又停1~2个小时,即间歇式开增氧机(用的电也不多)。由于水体在一定的时间内上下搅动了一次,所以水体整体的光合作用效率就提高了,但是耗能也不会太高。
  
  控制适宜透明度
  
  假设这是一个不开机、无风浪的静止水体,从上图还可以得出其它的结论:
  
  相同的水色,比如相同的透明度(20厘米),20厘米的透明度代表着白天看水的时候阳光照到水面,进入到水体内20厘米处反射回来,进入空气,返回到我们的眼睛,我们感觉到的那个地方。所以透明度多少厘米,基本上水一来一去就多少厘米,我们很明显看到透明度测定的白板。水化学里的补偿深度——就是在这个深度的水差不多10个小时的白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足够这个地方24h的耗氧,就是说光合作用产生的氧和消耗的氧相当。在这个补偿深度以上,溶解氧的产生肯定是超过溶解氧的消耗的。在补偿深度以下的地方实际上就是产生的氧低于呼吸消耗的氧,所以补偿深度是一个很重要的界限。补偿深度与透明度的关系:如果没有开动增氧机也没有风浪,水是静止不动的,补偿深度大概是透明度的两倍多一点(2~2.5倍),20厘米的透明度,它的补偿深度就是50厘米,这是一个大概,具体的还要根据藻类的活力和天气等而定。补偿深度以上一般是不缺氧的,就算不开增氧机也不缺氧的,但是补偿深度以下肯定是容易缺氧的,必须利用增氧机等搅动水体解决溶解氧不足。


杜国平26.bmp


  控制适宜水深
  
  刚才讲到20厘米的透明度50厘米的水面不会缺氧,但是如果是2米水深的池塘只有表面50厘米不缺氧,那么以下的1.5米深容易缺氧,水上面的1/4是不会有问题的,下面的3/4是容易出问题的,表层四分之一是能进行光合作用增氧的,但下面的四分之三是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增氧的,但是溶解氧时刻都要消耗的。
  
  现在把这个2米水深的水位降低,排掉一半,只剩下1米深,1米深的水还是20厘米的透明度,补偿深度50厘米,整个水体1米深。就是表面50厘米不会缺氧,但是下面50厘米是会缺氧的。
  
  再大胆一点,把1米深的水再排去一半,只保留50厘米的水,在透明度还是20厘米的条件下,整个50厘米都是补偿深度以上,也就是说把水位降到50厘米以下时底部就不会缺氧。
  
  在同样的透明度下,水越深底下越容易缺氧,水越浅,底部越不会缺氧。这就是浅水好养虾的道理。
  
  前面讲的是浅的道理,现在讲水“清”的道理。也就是透明度要高的道理。
  
  以2米水深为例。第一种情况透明度20厘米,第二种情况水深还是2米,通过换水或者其它途径把藻类减少了,提高透明度到50厘米,如果50厘米的透明度,按照补偿深度跟透明度的关系,水深1.2~1.3米左右是没问题的,但底部有几十厘米的水是有问题的。如果我把透明度调到60~70厘米的话,就算是静止的水,在整个补偿深度都基本上到底了。
  
  在同样深度下,水的透明度越大光能够照到水底越深,水下更深的地方都能够进行光合作用。这个就是所谓的清一点会比浓一点不容易缺氧的原因。 但也有相反的情况,比如现在流行的所谓的“无藻养虾”,很多朋友大量使用微生物,水体中可能没有很多藻类,透明度可能不低(藻类本身耗氧不高),但是水里面的菌类降解有机物过程很强烈,当菌类耗氧过于强烈时,即使水清也容易缺氧!
  
  总结一下: 一、我们水里面的对虾不是溶解氧主要消耗的因子,除非你的密度很高,亩产5000~6000斤以上,这时80%以上溶解氧是对虾消耗的。如果密度较低,比如亩产1000~2000斤,虾消耗的溶解氧一般也就是20%~30%,大部分溶解氧是水呼吸和底质消耗的。如果是排污好的高位池,底质耗氧就低一些。但如果是无法排污的土池,底质耗氧比较高。
  
  二、水里面的溶解氧在夜间靠增氧机和风浪或换水补充,但是在白天一般主要靠藻类的光合作用补充,增氧机和风浪增氧是其次的。即使白天,增氧机也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增氧机可以将底层的水和表层的水兑换,提高整个水体的光合作用,提高溶解氧和净化水质,所以,我把增氧机的名字叫成“搅水机”。养殖中后期水体藻类老化、透明度低、水体光合作用受限,而水体呼吸耗氧强烈时,则增氧机增氧是主要的,远远超过藻类光合作用增氧,此时必须加强增氧机增氧。
  
  三、白天也要开机,但是没有必要每分每秒开,开始20分钟把搅个底朝天,上下水更换了以后就可以休息一下,过一定时间再开——一般前期可以间歇开机,高密度养殖等条件下中后期基本全天开机。
  
  四、同样水深条件下,透明度越大,相对来说底下越不容易缺氧,透明度越小底层就越容易缺氧。同样的透明度条件下,水质相当情况时,水位越低,底部就越不容易缺氧,水位越高,底部就越容易缺氧。 这个图说明了四个大问题。溶氧哪里来,溶氧哪里去,透明度大一点好,水浅一点好。


杜国平27.bmp


  下面说说亩产2~3千斤对虾养殖池中后期水里面各种耗氧因子的比较,其中消耗溶解氧的因子主要有有底的耗氧、虾的耗氧、水呼吸的耗氧。
  
  第一种情况,水中藻类很浓很旺也就是所谓的肥水养虾的情况(养殖到中后期不想肥它都肥了)。如果藻类很浓很旺,其它菌类等微生物不多,耗氧肯定以藻类最多,然后才是其它菌类等微生物分解有机物等等耗氧,再其次才是对虾耗氧。
  
  当然这是讲2千多斤亩产的情况。如果3千斤亩产以上,对虾的耗氧比例就提升的很快,所以要根据产量和透明度等等来确定哪方面耗氧比较多。
  
  第二种情况,有些水体虽然藻类不多,但用了大量的微生物,看不见的菌类等微生物和溶解性的有机物很多,后者往往会欺骗我们的,一定要注意它们强烈的耗氧!而一旦形成很多的所谓生物絮团,这时候水体耗氧非常强烈。生物絮团法须用的增氧机设备远远超过一般的高位池,不能与之相提并论。一定要注意,这时候不是藻类耗最氧多,而是细菌等等微生物分解有机物这个过程的强烈耗氧,这个是最重要、最危险的。
  
  第三种情况:水中藻类较多,藻类活力好,水很好很漂亮,水里面菌类等微生物很丰富,即藻/菌均旺盛的水体,其藻/菌微生物耗氧远远超过对虾耗氧。这个关系一定要掌握好。若对虾的密度很高,对虾的耗氧又很高,就极其容易出现缺氧危险。
  
  注意上图最后绿色的三要点。当藻类和细菌都增殖旺盛的时候,很容易缺氧,这时候要千方百计保障溶氧。沉积物底质耗氧比较高的情况下,不恰当地造成沉积物泛起,导致底部乃至整个水体缺氧和毒物扩散,也是非常危险的。
  
  此外,高温期的耗氧是最严重的。什么时候出现虾病最多呢,春秋两季发病最多,这个是由于天气变化,阴雨天比较多,水体光合作用不足造成缺氧。还有一个夏天高温期,底质差的时候,底部缺氧,这是所有对虾病里面我认为占的比例最高的原因。即:
  
  最大威胁:高温、臭底;缺少光合作用;菌类等微生物耗氧强烈;极度缺氧的沉积物泛起。


杜国平28.bmp


杜国平29.bmp


杜国平30.bmp


杜国平31.bmp


  请注意,不是说看起来很差的水就发病最严重。通常都是一些水看起来很漂亮的池塘对虾死得最快,因为这些水体藻类的活力越好,藻类活力越好藻越嫩本是好事,但藻类及其背后的菌类微生物强烈的耗氧却是严重的问题。
  
  水为什么那么漂亮,一直不老呢? 因为水里面有各种各样菌类等微生物,它们净化水里面的有机物并产生很多藻类所需的营养物,动态维持了藻类的光合作用与增殖。各种菌类等微生物共同协作完成有机物的降解矿化过程,这个有机物的降解矿化过程总体是耗氧的。所以,水越漂亮实际上耗氧的因素可能越大越强,这是看不到的威胁。本土微生物和人为施加的微生物制剂都参与净化环境工程。
  
  培菌培藻培水时水色好,但是要注意背后隐藏的缺氧危险。


杜国平32.bmp


杜国平33.bmp


杜国平34.bmp


杜国平35.bmp


杜国平36.bmp


杜国平37.bmp


杜国平38.bmp


杜国平39.bmp


杜国平40.bmp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短时间内对虾全军覆没的一个例子


  该养殖户同批高位池4口池塘的条件、操作基本相同,同时放苗养殖,水质大致相近。每口池塘4亩水面,放苗密度每亩10万尾南美白对虾,水面布置4台1.5Kw水车,底部还有鼓风机增氧,增氧设备不少了。水深1.2~1.5米,水里藻类并不太多,透明度也不太低,约有20~30厘米,但水中可见悬浮物较多,有点像生物絮团法的生物絮团,管理得好不缺氧亩产2~3千斤没问题。
  
  该出事池塘同样昼夜立体增氧,看起来其增氧能力应该是足够的。对虾活力相当好,一点病的症状都没有,吃料也都很快,加料很猛。但养殖第28天,当夜23时巡塘还看到对虾还是活蹦乱跳的(这本来就是水体缺氧的特征,但没有引起重视),但是次日凌晨1时巡查时就发现该池塘完全没了动静——对虾已全军覆没。
  
  晚上11点虾还活蹦乱跳,2小时内就全军覆没。一般情况下对虾死得这么快只有两种可能:第一种可能是投药毒死,第二种可能就是快速严重缺氧死亡。一般的病害(就算是未知病毒)也不可能这样急遽死亡——这点认识非常重要!该养殖池本身有水车增氧也有底部鼓风机增氧,实际上昼夜立体增氧,这是一个水色很漂亮,但虾在活蹦乱跳,大家都知道虾跳一般就是底部缺氧了。所以,当菌类等微生物急遽增殖引发强烈耗氧导致短时间内全池水体快速严重缺氧,对虾全军覆没就不可避免了!
  
  当年5月份阴天多,持续几天阴天,整个水体光合作用效率低,虽然水体上面有4台水车,池塘底部还有鼓风机管道增氧,看上去增氧能力很强,但因为持续几天阴天,藻类光合作用增氧效率低下,而水中有机物丰富,支持菌类等微生物高度增殖,导致水体底部严重缺氧(对虾连续跳了几天),当天午夜菌类等微生物参与的生化过程发挥致极酿成大祸,估计半小时左右就全军覆没了。
  
  其水体里的菌/藻等微生物耗氧效率太高远远超过池塘实际增氧效率,这就是祸首。
  
  但是,这菌/藻等微生物来自哪里呢? 它们的耗氧效率为何如此高?
  
  你看,池塘水面到池底,4台1.5Kw水车只在投料短时停机,而鼓风机24小时不停,可谓昼夜立体增氧。我们知道,鼓风机压缩空气喷离池底管道形成垂直上升的气泡,引导水流是从下往上的,每餐投料开水车来集污,这个鼓风机没有停,管又立在池底下,排污就很困难,动力又不足,实际上该对虾养殖池水体就类似我们所说的生物絮团法,生物絮团法好是好,但最大的问题是微生物难以管控并且溶解氧消耗强烈。所以,当水体实际增氧能力跟不上,水体耗氧能力超过增氧能力就严重缺氧——对虾在几十分钟内暴亡一点都不奇怪。
  
  多数情况下,缺氧严重程度稍轻的对虾养殖池塘,就体现出程度不等的、一般的急慢性死亡或引发病态。即水体或底部(局部)耗氧效率超过增氧效率导致水体尤其底部长时间低氧或缺氧,引发环境进一步恶化(亚硝酸、硫化物积累等)并出现对虾病变等一系列问题,严重的加快对虾死亡。
  
  失控的菌/藻就是祸首,缺氧是“病”因。
  
  虽然程度不同,但类似情况非常普遍。
  
  我们要清醒地看到菌/藻等微生物强大环境功效背后的负面作用,有效解决底部溶解氧核心问题,切实养护好水体尤其底部环境。


杜国平41.bmp


  夜间、阴雨与闷热天气的缺氧
  
  养虾经验丰富的朋友都知道这些情况:1、夜间没有阳光,光照很差的阴雨天,光照受限;2、水太肥,透明度太低,白天阳光无法透射入水体内部深处,水体内部光照受限;3、倒藻、杀藻、轮虫暴发过度消费藻类,水体透明度太高而缺乏能光合作用的活体藻类;以上条件均严重影响水体藻类的光合作用增氧,光合作用增氧效率低,水体供氧不足以保障水体总体耗氧而容易缺氧并引发一系列次生影响(氨或亚硝酸盐积累、“病”等)。
  
  当然,也有相反条件的缺氧——夏天阳光灿烂,池塘水温较高,水体中所有的生物化学过程均随着水温升高而加剧,其中的各种耗氧因素得以强化,耗氧剧增。“闷、热”天气,特别是台风前的极度高温、低压条件下,水体水质尤其底质差的池塘,很容易从底泥内部析出硫化氢甲烷等有毒物质,加上高温条件下水体内部尤其其底部沉积物耗氧强烈,整个水体水质趋于恶化(底部最严重),极其容易出现(缺氧+中毒)的双重威胁。
  
  在对虾耐受温度范围内,如果水体水质尤其底质良好的话,一般水温较高不会出现上述(缺氧+中毒)的双重威胁,对虾生长反而会加快。避免高温的威胁——关键在于水体水质尤其底质良好!平常加强吸污排污、调理好水体水质等管理,是对虾病害防控的有效手段。
  
  透明度突然变高
  
  水体透明度突然变高,即水很快变清,意味着藻类急遽减少了,很容易造成缺氧。藻类急遽减少有几种可能:一是自然原因(缺氧、缺碳源等营养、大雨盐度剧变等)倒藻死掉沉下去,二是过度消毒把它们杀掉沉下去,三是浮游动物过度增殖大量摄食藻类所致(尤其轮虫,轮虫爆发真的很容易一下子把水吃清透)。在增氧能力比较差的土塘,如果一不小心轮虫高度暴发,透明度剧变可能在一两天内水会由浓变清见底,水体缺乏活体藻类光合作用不足导致缺氧。有的时候,如果遇到这种情况,在上午9~10点那段时间小心观察的话,水的表层可以看到一缕缕一团团烟、云似的东西,那基本就是高度集群的轮虫——缺乏增氧机或无风浪的池塘,对虾很容易缺氧。
  
  当然如果是浮游动物大量增殖所致,这个问题不大,只要及时追肥维持藻类就可以了,没必要去杀浮游动物。
  
  微生物、消毒剂与操作不当
  
  底质差、养殖密度过高,容易缺氧这个就不用多解释了。
  
  特别讲最后两点,微生物、消毒剂滥用与操作不当问题。
  
  大家都清楚,合理使用微生物制剂或消毒剂有利于改善或维护良好的水环境。这方面我就不多说了。我只提醒大家要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你水体状况的微生物制剂或消毒剂,并适时适当使用,避免其副作用。
  
  微生物制剂过度使用,或虽然没有使用商品微生物但是水体里投入或产生太多的有机物等微生物所需的营养物质,致使各类土着微生物自己大量增殖起来。所以,外加使用也好,养殖过程自然增殖也好,外来的或土着的菌类等各类微生物,在养殖过程中的某个时间有可能高度增殖。一定要注意,菌类等各类微生物高度增殖,其耗氧强烈,会引发一系列严重后果。刚才那个就是一个典型案例。这几年,类似案例比比皆是。值得大家深思!
  
  消毒剂使用不当导致对虾死亡案例也很常见。如果每天在上午中午对水体进行整个水体消毒。很可能,今天消毒一次,明天消毒一次,往往超不过第三次,虾就会出问题,这个是规律。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律?因为一般消毒剂对藻类也是有一定毒性的。你早上消毒水体,虽然起到消毒水体的作用,但消毒剂对水里的藻类会有一定的影响,会干扰它的光合作用。消毒后要经过几小时到十多小时,藻类才能复苏,才能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因此,上午使用消毒剂消毒,要等几小时到十多小时,藻类才能恢复活力,等几小时到十多小时过去藻类复苏时黑夜已经降临,即你上午使用消毒剂消毒,使藻类整个白天它都失去光合作用的功能,“睡觉”了,等它苏醒过来后已经是傍晚或夜间,没有太阳光照,它不可能进行光合作用增氧。所以,凡是白天尤其是上午消毒的,只要消毒剂的作用强,并连续消毒几天,对藻类影响光合作用增氧的影响很快体现。
  
  增氧机开机,谨防泛底
  
  很多朋友,前期放虾苗的十几二十天,增氧机开的很少,甚至不开增氧机。期间大量投入有机性营养物质肥水。一定时间后,池底出现大量富于有机性营养性的沉积物,包括粪便、死藻、发酵饲料等碎屑,沉积物内厌氧过程强烈,产生并积累大量的硫化物等有毒物质、还原性物质和有害微生物,如果沉积时间过长,这些沉积物的危害性很高。如果养殖前期增氧机开的比较少,甚至不开增氧机,等待对虾虾长大后才开机或加强开机提高增氧能力,增氧设备动力突然加强,可能打到底下将沉积已久的沉积物泛起,大量长时间积累的有毒有害物质和微生物,就像定时炸弹爆炸,直接对水体尤其底部水质和底栖的对虾等构成严重威胁。
  
  对于底栖生物尤其对虾养殖池塘,大量长时间沉积的沉积物突然泛起是个致命的。
  
  对于已沉积比较脏池塘,开增氧机把沉积物泛起带来危险,那该如何操作?
  
  首先,要养成早期开机的习惯。增氧机其实就是搅水机(增氧机直接增氧的功能其实是依附其搅水主功能而实现的。例如,水车、叶轮等通过搅动水体促进空气与水体的相互作用而增氧,鼓风机微孔管通过压缩空气在水底析出上浮微细气泡与水体相互作用而增氧,均与“搅动”功能相关)。早期早开机的习惯,可以避免或减低“大量长时间沉积的沉积物突然泛起”这个错误的操作带来的风险。
  
  其次,对于已沉积比较脏池塘,这时候千万不要急于强化开机!你尽量先把沉积物虹吸排掉(尽量避免泛起),这个是最重要的。制作T型虹吸细排,类似游泳池吸底器,大家辛苦一点,这是必要的。此外,也可以先使用氧化剂把底部沉积物作初步氧化消毒处理控制后,你才能增大增氧机功率。否则的话,突然泛起的沉积物会导致底部缺氧、中毒,这是非常危险的。
  
  换水——急排缓进,虹吸排污,防泛臭底
  
  再举个例子,一些朋友害怕换水“应激”一直不敢换水,养殖几十天后水质底质恶化,甚至对虾都出问题后,才被迫换水。这时候换水,操作一不小心就会导致恶化的沉积物泛起——这与前面说的突然加强增氧机功率的错误操作后果是一样的。众多采取所谓封闭式养殖模式又不得不在水环境恶化后换水的养殖朋友的心头之痛——“一换水就死虾”, 即首次换水后没过几天对虾就死了。一直不换水,长时间沉积的沉积物很多,已经恶化,突然不当的大换水导致臭底泛起,肯定容易出问题。环境恶化、对虾奄奄一息甚至已经出现较多死亡时,换水刺激必然促使对虾大量死亡。这都是有具体致死原因的。应该细心全面分析水质和对虾状况,采取针对性措施处置。不要被一个笼统模糊而无所不包的(换水)“应激”黑箱遮掩具体细节,耽误处置。
  
  水环境恶化不得不换水时,一定要小心操作。
  
  怎样小心操作呢?尽量避免沉积物泛起,这是基本点。先把它虹吸排除掉,或氧化剂氧化(改底),这是最重要的。吸不掉的也不能让它突然大量泛起来。以排污为目的的换水应采用虹吸排水,而且排水要急,才能把沉积物脏东西虹吸排出去,但进新水则一定不能直接冲击池底形成泛底,须缓慢进水或采取缓冲水流的方式避免泛底。吸污、换水,初步改善后,可酌情多换水。
  
  以排污为目的的换水方式——急排缓进,虹吸排污,防泛臭底。
  
  大雨的影响
  
  大雨后容易倒藻引发虾病,其中有光照不足的原因。但是,对于盐度较高的海水或半咸淡水池塘来说,还有更加重要的原因——水体表层盐度剧变直接导致藻类死亡。
  
  雨水,就是大自然的“蒸馏”水,盐度几乎为零。对于盐度较高的海水或半咸淡水池塘,水的盐度较高。雨水下到海水池塘后,池塘盐度就会发生变化。盐度的变化,首先从表层开始,并逐步向下层一定深度扩散(这种能力较弱,尤其是在盐度分层时)。水体表层因雨水的稀释盐度降低,池水的密度(比重)接近淡水的密度,而下层的海水盐度较高,其密度(比重)也相应较高。
  
  这样,在没有足够的增氧机、风浪等搅动的条件下,水体相对静止。因雨水影响,海水水体上、下层盐度、密度差异明显,呈现“上轻下重”的“稳定”状态,即水体呈现“盐度(密度)分层”并维持较长时间。趋于水体表层的活体藻类,因表层盐度剧变容易死亡。这就是盐度较高的水体大雨后“倒藻”最根本的原因。如果一定时间内入池雨水太多,如果没有增氧机或风浪等及时搅动的话,非常容易倒藻。
  
  由于盐度分层,上下不能对流,大雨后表层盐度剧变,倒藻,降低了水体光合作用效率,水体内部溶解氧就会降低(表层因雨水带入及冲击增氧,其溶解氧含量则有所提高),水质恶化、对虾偷死等紧接着就容易发生。
  
  大雨——倒藻——缺氧——发病,其过程基本原理如上。


杜国平42.bmp


  刚才已讲到,下大雨暴雨时水体上层的盐度变化太大是藻类死亡而缺氧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下雨前后全程都应该开动全部增氧机,或采用抽水机,或人工踏排造浪,利用风浪等等,避免水层盐度变化太大而倒藻缺氧。围垦池塘进排水闸应做两道闸门,通过调整两道闸门上下进出水位置,平常可以排底层水,下大雨暴雨时可以排上层雨水。
  
  举个例,某海水池塘水很浅,水深只有1米,盐度是千分之三十即盐度30‰(相当于密度(比重)1.020,或养殖界朋友俗称的20度)。现下特大暴雨,雨水盐度为零,池塘水位加深10厘米,整个水体水深就是1.1米。
  
  第一种情况,暴雨前后全程尽力开动所有增氧机。可以很简单的计算出,整个池塘的水体上(雨水)、下(海水)及时、充分混合的话,上下层水盐度一致,没有盐度分层,整个池塘的水的盐度从原来的30‰降到27‰,盐度仅仅降低3‰,盐度的变化幅度小,相对变化率仅百分之十,不是剧变。如果是活力正常的藻类,它一般不会死。
  
  第二种情况,暴雨前后全程不开增氧机且无风浪。如果不开增氧机或无强劲风浪,则雨水(淡水)漂浮在表层若十厘米,但盐度变化主要在表层。那表层盐度相对变化率就远远超过百分之十,而底层盐度基本不变。表层、上层盐度变化,其中表层区域变化幅度非常大,仅有千分之几,这种情况下一般都会倒藻。
  
  对于海水或盐度较高的池塘,下大雨时,一定要全程开足增氧机。目的不仅仅是增氧,更加重要的是要防止水体表(上)层盐度剧变而导致倒藻。对于盐度很低的淡水养殖水体,下大雨时,盐度变化的对倒藻的影响较弱,但开动增氧机仍然是必须的,目的是防止水体尤其底部缺氧。
  
  因此,大雨前,大雨中,大雨后,各类池塘一般都应尽力开动所有增氧机,目的是——搅动雨水和海水及时混合,让天上下来的雨水及时、均匀的淡化的高盐度水体,避免水体表层盐度剧变而倒藻、缺氧、水质恶化引发虾病。淡水池塘雨天开动增氧机仍然是必须的,目的是防止水体尤其底部缺氧。


杜国平43.bmp


  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与二氧化碳体系
  
  在露天池塘等水域生态系统中,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两大极其重要的基本作用。
  
  藻类等植物光合作用过程吸收氨和碳源等营养物质,并放出氧(光合细菌的光合作用不产生氧)。藻类光合作用所需的碳源包括游离二氧化碳和碳酸氢根离子(碳酸氢根离子和二氧化碳能够通过电离平衡可以相互转化)。即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使水体pH值升高),并放出氧使溶解氧增加。相反,水体中各种呼吸作用则消耗溶解氧而放出二氧化碳(使水体pH值降低)。pH值就是大家习惯说的所谓的“酸碱度”(实际上不存在“酸碱度”这个概念,只有酸度、碱度,没有酸碱度)。
  
  碳酸氢根离子还是水体中碱度的最主要的成份,具有较强的抵御pH值变化的缓冲能力。
  
  白天,藻类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和碳酸氢根离子,使水体缓冲pH值变化的能力减弱,pH值会升的比较高,同时溶解氧增加。光合作用强烈的午后时分,水体表层或大部分水pH值会升的很高(对虾放苗初期,pH值超过9,甚至超过9.6,均属正常现象)。夜间,水体没有光合作用,各种呼吸作用继续消耗溶解氧,并产生二氧化碳并通过电离平衡补充产生碳酸氢根离子,于第二天早上pH值又降低下来。
  
  简单地说,藻类光合作用使溶解氧、pH值上升,相反,呼吸作用使溶解氧DO、pH值下降。
  
  水质指标中,溶解氧和pH值,非常直接而灵敏地反映藻类光合作用与总呼吸作用强度变化。因此,溶解氧、pH值具有十分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垂直分布规律。
  
  溶解氧DO、pH值昼夜变化规律——早上最低,白天升高,午后最高,傍晚较高,夜间降低。
  
  溶解氧DO、pH值垂直分布规律——水体上层高,底层低。
  
  每天早上、傍晚测定溶解氧、pH值,计算傍晚与早上之差值。
  
  溶解氧、pH值早晚差值的意义—(杜老师水质判据)
  
  在不换水,不使用化学增氧剂或还原剂,其他影响因素可忽略的条件下,溶解氧日较差的意义:
  
  溶解氧、pH值早晚差值,反映出白天光合作用等总增氧抵消总呼吸作用等总耗氧后的溶解氧净增量。差值越大,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水体光合作用效率越高,增氧量越大。
  
  溶解氧、pH值早晚差值,也反映出夜间溶解氧净耗量。差值越大,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昨晚夜间溶解氧消耗效率越高,耗氧量越大。
  
  溶解氧变化趋势与预警
  

  水体中鱼虾、微生物、底质等耗氧效率是变化的。但为方便讨论,一般短时间可以假设其变化率不变,一般影响不大;而当有时发生微生物耗氧效率发生大幅突变情况,则从溶解氧、pH值早晚差值反映出来,由此可以判断或预测溶解氧变化趋势作为预警。
  
  此外,测定当天夜间两个时刻的溶解氧,计算水体溶解氧单位时间消耗率,可以更有效预报日出前水体溶解氧变化,判断是否有缺氧危险!采用在线检测控制设备就更完备了。
  
  关于pH值的变化率的说明
  
  关于pH值的变化率,很多专家、很多资料都说不能超过0.5。实际上真正的养虾前期中期不可能低于0.5的,如果真的低于0.5的话,那这个是藻类光合作用效率很低了,水体一般都已经出现问题。这个只能在遮光或者是把水位高的时候出现。
  
  我要告诉大家,第一,对于室外的池塘,阳光正常,整个水体藻类光合作用效率正常,pH值一般高于0.5这个差值的。第二,养殖中后期,由于投入的饲料很多,产生的粪便有机物很多之后,水的有机物分解就导致二氧化碳偏多,在中后期pH值越来越低。
  
  所以,溶解氧、pH值早晚差值,养殖前期是超高,后面是逐渐降低。这反映出水体水质逐步劣化的趋势。
  
  养殖中后期pH值变化与藻类活力的维护
  
  养殖中后期的日常水质管理应连续观测水色、透明度、pH值等水质指标的变化,透过水质指标的分布变化及时掌握藻类状态并预警溶解氧变化。藻类严重老化、死亡前,一般会出现pH值变化的异常——早上pH值低于7.6,正常天气傍晚pH值与早上pH值相差小于0.5(阴天相差小于0.3)。pH值过低、早晚pH值变化过小的根本原因是藻类光合作用效率低。而阴雨天光照不足、缺乏某种肥料、藻类老化或被抑制等都会导致光合作用效低下。因此,应采取降低水位、换水(补充微量元素和活力藻类)和针对性施肥等措施维护水体藻类活力,促进光合作用提高溶解氧和pH值。当水体光合作用不足而氨氮、亚硝酸盐浓度较高时,一般仅施少量磷肥,甚至只需加大换水即可达到保藻活水的目的。
  
  pH值的控制
  
  养殖中后期提高pH值的一般的做法就是石灰、白云石粉等,工作量大。一个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利用藻类的光合作用,因为藻类的光合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吸收二氧化碳,pH值就提高了,并放出氧气,这是很好的方法。事实上,在一些产量不高的只是一千几百斤的土塘,酌情施肥换水等搞活藻类促进光合作用,控制pH值效果还是可以的。


杜国平44.bmp


杜国平45.bmp


  加强增氧
  

  对虾养殖水体最重要的指标就是溶解氧,最关键的地方是池塘底部——即水体尤其水体底部的溶解氧。除对虾外,消耗溶解氧最多的是水体各层的有机物(包括溶解态、胶态、颗粒悬浮态有机物)和藻/菌等微生物有机体,以及底部沉积物。
  
  应用商品微生物制剂,或利用施加有机物碳源等方式促进水体中好氧菌类等土着或外来微生物对有机氮污染物的降解矿化与利用,均可在一定程度上有效改善水体水质。
  
  有机物在各类微生物协同作用下的降解矿化是水环境净化的最重要过程,总体强烈耗氧。所以必须加强增氧,提高水体溶氧浓度。
  
  有机物污染与悬浮物与沉积物
  
  高密度养殖水体中有机物污染严重。水体中有机物主要来源于对虾粪便等代谢物、残余饲料、死亡藻体、过度使用的各种肥料和有机物等投入品。有机物在水中以溶解态、胶态和固体颗粒态形态存在,并广泛分布在水体各层。水体中的有机物碎屑等固体颗粒态可吸附溶解性有机物,菌类等微生物高度增殖,水体中会形成大量细小的生物絮体悬浮物。一定条件下,细小的生物絮体悬浮颗粒会逐步长大,大颗粒悬浮物更容易沉淀下来成为沉积物。水体中的悬浮物、沉积物富含有机物等营养物,是菌类等微生物优质培养基。适宜条件下,各类微生物在水中以及在悬浮物和沉积物不同部位摄取营养高度增殖,同时大量消耗溶解氧,容易导致水体尤其池底局部缺氧。
  
  因此,要加强增氧等机械动力——增氧、搅动使生物絮体保持悬浮状态——避免悬浮物沉淀池底形成沉积物,危害底栖的对虾。当我们使用类似生物絮团处理方法时,在增氧机等搅动动力充足、溶解氧丰富等条件下,水中会形成大量生物絮体并长时间保持不断滚动的悬浮状态,水体处于相对稳定的好氧生化水质净化阶段。生物絮体即活性污泥,其极富微生物营养,微生物作用强烈,降解矿化有机物的同时大量消耗溶解氧,使水体pH不断下降。对于氮污染物超高的对虾养殖水体,须补充糖类等有机碳源,加碱控制pH。
  
  当增氧能力不足时——生物絮体强烈耗氧造成水体缺氧。
  
  当搅动动力不足时——生物絮体快速沉淀,池底因沉积物积集而恶化。
  
  长时间沉淀堆积,沉积物内部甚至外部形成严重的厌氧环境,会导致池底环境恶化——缺氧、产生并积累有毒有害物质,有害微生物孳生。
  
  因此,要及时集污排污,或投入氧化剂氧化处理(氧化改底),避免或减少出现大量沉积物长时间堆积。
  
  集污排污、换水
  
  集污吸(排)污是降低养殖池水体污染的主要途径。集污排污,将对虾粪便、死亡藻体和生物絮体等污染物集中池外处理作为农业肥料,避免环境污染。
  
  可以采取换水处理水中溶解性有机物、悬浮物和沉积物。如果外面的水比池水干净,换水后就改善了水体水质。注意——若池底已经长时间堆积大量沉积物,则应避免错误开机(或换水)引起沉积物突然大量泛起,这是非常危险的。如果长时间堆积的沉积物突然大量泛起,一般来说,两三天内对虾都会出问题。
  
  混养鱼类
  
  对虾养殖密度不太高的池塘,也可混养一些吃有机物碎屑的底层鱼类,生物絮体少量可以作为某些鱼、虾的碎屑饵料,但是这个利用率并不高,大量的生物絮体、沉积物最终还是要排污脱离水体。底层鱼类驱赶对虾活动而搅动底层水补充溶解氧,这才是鱼虾混养的真正好处。
  
  吸附、絮凝沉淀——净水污底
  
  淡水池塘,一般可用明矾或者聚合氯化铝或聚合氯化铁等絮凝剂;海水池塘可以用聚合氯化铝或聚合氯化铁。利用絮凝剂的吸附作用将水体中溶解态、胶态和细小悬浮颗粒态形态存在的有机物等污染物聚集形成胶态的大颗粒物团,加快污染物沉淀,通过集污排出。也可以用沸石粉吸附剂把水中的污染物吸附沉到底下去。一些净水底改就是以沸石粉为主体。
  
  吸附、絮凝沉淀的结果——净水污底!
  
  养殖上中层鱼类,问题不大。但是,养殖栖底的对虾,必须慎重!
  
  因此,采用吸附、絮凝沉淀的方法改善对虾池塘水质时,必须在沉淀后及时排污。如果做不到及时排污,尽量不用。
  
  微生物改底、氧化改底
  
  如果水体内部特别是底部底层溶解氧供应充足,也可以利用微生物把底部沉积物有机物降解掉(微生物改底)。但是微生物降解矿化有机物时总体会消耗大量溶解氧,可能造成底层溶解氧不足而缺氧。利用微生物改底,必须加强对底部溶解氧的监控!
  
  当我们检查感觉池底、地膜等固体表面黏滑(有机物高度富集、微生物过程强烈)时,若不注意控制,对虾将会很快出毛病!
  
  建议采用氧化改底方法处理底质。如果池底沉积物较多,或已恶化,池底部溶氧不足而不适宜使用改底微生物,最好及早采用小颗粒状的强氧化性的氧化剂(如:过硫酸氢钾、强氯精等)直接投入池底,对底质沉积物作氧化与消毒处理——达到消毒、压制有害微生物、氧化消除有机物和硫化物等还原性有毒有害物质等的多重目标。


杜国平46.bmp


杜国平47.bmp


  气浮——集除泡沫、蓝藻
  
  什么是气浮呢?开足增氧机,或者风浪增大时,有些池塘表面会形成很多泡沫。这些泡沫是怎么形成的呢?水中的有机酸等各类 “表面活性物质”( 即具有亲水结构的有机物)很多。这类表面活性物质的特点是自动在临近的水和气体(大气、气泡)的界面汇集。在风浪或增氧机作用下,特别是开鼓风机增氧的时候,水体与空气相互搅合,会产生很多气泡,尤其是微小的气泡,这些大大小小的气泡,在从水体底层和水体内部向上浮升到水体表面的过程中,会将气泡经过的周边水里的具有表面活性的有机物等吸附富集,这些有机物又吸附水中其他的悬浮物等脏东西,共同附随着气泡上升,来到水体表面,形成泡沫。泡沫越多,表明水体中的有机物浓度越高,水质越差。
  
  平常的操作——开增氧机水面形成大量泡沫,但停机时间稍长,这些泡沫破碎,有机物等脏东西就重新溶(回)进水中,实际上有机物并未被排除掉。
  
  类似照片那样,如果我们把几条木棍或其他的浮水材料如泡沫塑料等连接与池塘边成一个夹角,开动增氧机就可以很方便地将漂浮性的泡沫收集起来除去。只要是(形成)漂浮状态,不管是有机物、泡沫,还是蓝藻、鞭毛藻,都可以把它收集起来除去——这是个十分简单而有效的、消除漂浮性有机物、泡沫、蓝藻等的方法。前后图片,体现了在增氧机开机前后状态。如果池塘边有排灌闸门,把那木条绑在闸口,就很容易开闸把漂浮物排掉,当然也可以用水泵抽掉或人工捞除。
  
  蓝藻暴发,是低盐度池塘养殖区大家感到棘手的问题。蓝藻,也可以用上述简便有效的方法集中捞掉,及早多开增氧机打破蓝藻优先占位表层而扶植其他藻类生长,避免使用药物处理。


杜国平48.bmp


杜国平49.bmp


  2000年以来,特别是2002年之后到现在,十多年来,应用于对虾养殖的微生物制剂销量、用量越来越大,尤其是近5、6年来微生物制剂用量激增,这对于改善水质底质抗病有很大作用。微生物制剂的合理运用效果很好。例如,利用芽孢杆菌分解有机质时产生氨、亚硝酸盐,水体中藻类会越来越浓,而配合使用光合细菌,与藻类竞争吸收氨、亚硝酸盐,从而抑制藻类过浓。但是,亚硝酸偏积累往往因溶解氧不足,而芽孢杆菌耗氧强烈,必须小心操作,确保充足的溶解氧,否则更容易引发虾病。
  
  这里,我只讲使用中要注意的一些问题。
  
  商品菌类等微生物制剂种类较多,使用方法各有特点,但总的原则基本相同。
  
  微生物制剂必须是新鲜、有活性的。微生物制剂生产、储存时间太长的,微生物或活性成份可能会失活、变质,甚至是杂菌了,所以要用新鲜的产品。而且新鲜的产品一般也要活化后使用。
  
  首次使用微生物制剂前,要对使用环境先消毒,以压抑土着微生物。因为商品微生物生产、储存的环境条件与对养殖池塘的水环境大不相同,商品微生物投进水里不容易生长,强龙不敌地头蛇!
  
  一般商品微生物,有效作用时间并不长,容易被土着微生物压制。使用频率要高才能维持效能,每3~5天内就要追加投放。
  
  要注意使用的浓度要高点或含量高点,关键是活性成份的活力和数量,如有效活菌浓度。
  
  还要注意该投到水层还是底层,如何让它到适宜部位发挥作用。如果是用来改底,就用一些沸石粉或煤渣炉渣来吸附微生物制剂让它沉到池底,或制成颗粒状的直接投下去。


杜国平50.bmp


  利用微生物尤其高效好氧的芽孢杆菌类必须严防缺氧!
  
  使用微生物的好处大家都知道,但很多朋友根本就没有意识到微生物的副作用。
  
  水体中有机物降解矿化是一连串很复杂的过程,是各种各样微生物共同协作完成的。有机物降解矿化过程总体一定是耗氧的,而且这个过程很难管控。慎重使用微生物,必须确保水体不缺氧。尤其是,天气不好,藻类太差,或者对虾已经有毛病,更要小心。养殖中后期,或池塘底部,必要时尽量选用低耗氧的微生物。特别是养殖密度高,水体中有机物污染严重,土着微生物很多,阴雨天、透明度低,倒藻,或增氧能力不足等有缺氧可能的,或对虾已经出现问题的,建议不要用菌类微生物。


杜国平51.bmp


  日常管理,要看水,看水色,看它的鲜亮程度,色彩色调,可以判断藻类大的归类和生长情况。
  
  测pH、溶解氧等,注意pH、溶解氧早晚变化值。如果pH低、溶解氧低或早晚变化值偏低,就会比较麻烦,须具体分析水体藻类/菌类微生物相关作用判断水质变化状态。
  
  水太浓透明度太低是很容易倒藻缺氧的。水太清透明度太高,是自然倒藻,消毒杀死藻类,还是浮游动物太多摄食藻类?
  
  水浊主要是悬浮物多,须判断主因,并相应处理。例如:1、雨水带来的真正泥水,可以吸附抑制藻类、菌类微生物从而降低水呼吸耗氧,如果注意增氧,一般水质很稳定,可待泥水澄清排泥。2、藻类老化死亡所致的浊水,容易缺氧,须换加新水,恢复藻类活力。3、大量菌类微生物形成的生物絮体,耗氧严重,须确保强化增氧,必要时用消毒剂抑制过于强烈的耗氧。4、原生动物大量增殖出现白浊水,说明水体有机物污染严重,须换水培育藻类。
  
  当大量生物絮体沉淀后,水透明度增加,但池底部将趋于恶化,要注意排污排底水。
  
  不管水清水浊,一旦水粘性增加,特别是比较硬的地方,比如地膜、阶梯等处,手摸起来感觉粘性很强,或者看到水体静止的地方挂的丝丝的、粘粘的东西,或池底出现明显的菌落(菌膜),或结块浑浊物(非絮体),这些情况越多,说明水中的有机物污染越严重,菌类微生物或原生动物异常增殖,水体或池底耗氧有可能很强烈。事实上,发现水变粘,虾很快或已经出现毛病。
  
  土池或铺膜垫沙的池塘,池底表面发黑,甚至还冒气泡,这实际上是底泥厌氧发酵的结果,产生硫化氢、甲烷等有毒气体冒出来。
  
  水发光无非是两种情况,一种是发光细菌,特别是发光弧菌,还有一种是发光甲藻,都不是好水。
  
  增氧机打水散发出异常味道,是有机物、藻类/菌类和原生动物异常的表征,须作进一步分析检查。


杜国平52.bmp


  是否能顺利养好虾是有很多影响因素。比如对虾种苗质量,病原生物,养殖水体环境。搞好水体环境,把病原生物孳生的环境条件铲除。我们强调的不是直接针对病原生物,而是强调改善环境,从环境的角度出发,其中最重要的还是水体尤其底部的溶解氧。要“活藻增氧”,这和单纯的肥水培藻不一样,单纯的肥水培藻是通过增加藻类浓度来实现的,我们是要藻类“活”但是浓度不能太高,虽然做比起来比较困难,但是我们尽量这样做。这个增氧不单单来源于增氧机的增氧,更要利用藻类光合作用增氧,保持水质优良,溶氧要高,氨氮和/或亚硝酸如果持续升高的话,说明水体生态系统是紊乱的。
  
  1、要针对不同的池塘条件,采取不同的水深等。对于大面积、增氧机等条件不足的池塘,要保持较高透明度和较浅的水位,以利于充分提高水体的光合作用增氧效率。比如较大面积的围垦池塘,没有任何增氧设备,如果水位太深,池塘底部溶氧就很成问题。对于这种缺乏增氧设备,水面比较大的池塘(比如十几亩),水位不能太深,水深保持在60厘米左右,利用自然风浪协助增氧,放养密度也不要太高,同时提高水体透明度,管理得当也可以有较好的产量,甚至亩产可达400~500斤左右。对于配备水车增氧机的5~10亩左右的中等面积池塘,一般水最深处不宜超过1.5米,平均水深以1~1.2米左右为好。对于增氧设备较充足的2~4亩左右的较小面积池塘,一般水最深处不宜超过1.7米。对于增氧设备充足的1~2亩以下小面积池塘,一般水最深处不宜超过2.5米。具备深水立体增氧设备的,可酌情加深水位。
  
  2、合理施肥:保持比较高的透明度、比较嫩的水色。控制好施肥量,少量多次,适当换(加)水,维护藻类活力。这样的水体透明度较高,池底下有光照能够光合作用效率增氧。
  
  3、一些老池塘,池底较脏,虽然年年清理,但是底泥还是黑的,可实行分段养殖,避免养殖时间过长底质恶化出现虾病。
  
  4、分段养殖第一阶段是如果是超高密度的标粗方式,我建议标粗密度不要太大,第一阶段不要超过30天,建议养殖在20天左右,就要及时转塘。许多朋友超高密度的标粗养到30~40天左右,往往搬池前后就会出现虾病。
  
  5、池塘进水后就要及时适度开增氧机。特别是盐度低的淡水池塘,如果前期半个月或者20天都没开增氧机,若风力小,水体静止,蓝藻很容易就能起来。常见的微囊藻等蓝藻,体内有空泡结构,能让蓝藻在静止的水体中自然上浮。如果我们施肥后,或者进水之后,一直不开增氧机,水体就相对是静止的,蓝藻自然而然的就能飘到上层来“占位”,“占位”之后也能很自然的利用空气中的氮气和二氧化碳,繁殖速度快。当蓝藻在池塘表层铺满一层的时候,白天就能将阳光全部遮盖住,也就是蓝藻的下面水是清清的,其他藻类根本生长不起来。蓝藻起来之后再杀,过几天又长出来,反反复复。所以我们要做的是防止蓝藻上浮优先“占位”,进水之后,在白天的上午中午就要开增氧机,不管里面有没有虾。这时开增氧机的目的不仅是为了增氧护藻调水,主要是为了防止蓝藻优先占位暴发。
  
  6、必要时及早多换水。换水是目前养虾水质调控最有效最实用的办法之一。除非确保藻类各类营养需求,否则不换(加)新水藻类是难保活的。前期多加水,然后慢慢的变成多换水,补充藻类微量元素,并防止底层的沉积物过多。 微生物制剂或消毒剂适宜平常加强净化环境时使用,在水质恶化或对虾已经出现较大问题时,不合时宜地使用不微生物制剂或消毒剂会产生不良后果!可以说,微生物制剂或消毒剂永远是锦上添花,不能雪中送炭,否则容易雪上加霜。


杜国平53.bmp


  必要时可以用消毒剂调理水体环境。对虾栖息的池塘底部底泥和沉积物一般处于还原状态环境,溶解氧较低,使用消毒剂时建议采用氧化性的消毒剂,在消毒、抑制微生物的同时,可以氧化降低底泥和沉积物的还原性影响,氧化消除硫化物等有毒物质。有些消毒剂是可以消毒、抑制微生物的同时进行增氧的,比如过氧化钙、过碳酸钠,既可以消毒,又可以增氧,当然它的消毒能力较差。氧化性的消毒剂是利用它的氧化性来将有机物、还原性的无机物进行氧化,可以抑制有害微生物的生长。如果发现池塘水呼吸耗氧太快,也就是藻类呼吸和有机物被微生物降解过程耗氧能力太强,池塘就会面临缺氧危险。面临缺氧危险,一般是加开增氧机进行增氧,如果还不能维持正常溶氧的话,可利用消毒剂将水里面的藻类和微生物稍微抑制一下,这样就能快速降低池塘水呼吸耗氧率,赢得抢救缺氧的时间。


杜国平54.bmp


  水体水质正常时一般不宜消毒,可采用微生物调节水质。当水质稍差、致病微生物较多有可能发生病害时应及时使用消毒剂改善水质底质。
  
  水体消毒宜使用广谱、高效、快速、无残留、对藻类毒性较低的二氧化氯、三氯异氰脲酸(强氯精)、过硫酸氢钾等氧化性消毒剂,同时可氧化氨氮、亚硝酸盐、硫化物和部分有机物,对于改善水质、底质有重要作用。
  
  消毒剂的使用宜“少量多次”——消毒剂对对虾和藻类也是有毒性或刺激性的,用量大对对虾和藻类有副作用,用量少消毒效果比较差,所以要少量多次。有必要时才消毒,一旦使用消毒剂,可以连续消毒一个星期左右。要注意我们想处理水中有机物还是底层的有机物?如果是处理水中有机物,我们可以将氧化性的消毒剂溶解泼洒,水体消毒一般每亩每米水面使用二氧化氯(0.2~0.4公斤)、强氯精或三氯异氰尿酸(0.2~0.4公斤)或过硫酸氢钾复合盐(0.2~0.4公斤)其中的任何一种全池泼洒消毒,连续使用3~7天。消毒剂用量须据有效成份含量以及对虾体质和水质状况调整,水质清瘦时宜低浓度,水体有机物较多时可取较高浓度。如果是针对底层的有机物,那就用颗粒干撒,要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不同的剂型。如果泼水消毒处理水层,水会变得清爽,如果是氧化改底的话,黑底也会改善。
  
  阴雨天、水质已恶化、藻类倒败等有缺氧危险的情况下,切勿盲目使用消毒剂,以免加剧缺氧。消毒剂一般是有毒性或刺激性的。如果底质水质太差,虾已经出问题,尽量不要直接使用毒性或刺激性强的消毒剂。最好先通过换水、施肥恢复水体藻类功能,或在换水、增氧、施肥护藻应急处理的同时,酌情使用较温和的小颗粒缓释型过氧化钙、过碳酸钠或过硫酸钾复合盐等氧化改底并加强增氧。初步改善水质后,才能使用较强的消毒剂小心全水体消毒。没有必要时尽量不要对水层消毒,因为对水消毒可能会影响藻类的增氧能力。底质改良最好用小颗粒的强氧化性消毒剂直接干撒处理底质。
  
  如果是对水层消毒,一定要在傍晚进行,千万不要在白天使用,白天使用消毒剂会抑制藻类的光合作用,连续消毒两三次就有可能造成缺氧。如果是针对底部消毒剂的话,最好也是在傍晚使用,可以使用小颗粒的强氧化剂分散撒下去。


杜国平55.bmp


杜国平56.bmp


杜国平57.bmp


  如何能够准确的知道我们的水质的变化?这必须通过规范地采样分析来确定。
  
  一些朋友,简单地拿一个矿泉水瓶,在池塘边灌好水后去经销商那里去检测,通常这样的检测是不准确的。最好是能做到现场测定。有些样品是可以过去送检的,但是还要现场固定,以免水质发生变化。
  
  采样的时间也要注意,池塘水质最糟糕的时间一般是早上,PH值、溶解氧均最低,中午测和下午测意义不大。最好早上日出前、傍晚日落时各测一次,算出PH值或溶解氧的早晚差值。PH值或溶解氧的早晚差值有助于我们评价池塘光合作用的强度,或者是一整天的呼吸作用的强度,这对于判断水质变化的趋势,是非常有用的。
  
  采水的位置也很重要,就水体污染监测而言,采水的位置越接近底层水越好,一般都是在池塘中间的地方,或者比较深的地方比较脏,最好找最脏的地方检测。池塘岸边往往是最干净的,没有代表性。可以多测量几个地方进行评估。
  
  物理化学等感官的检测包括味道,水色等等,但是这里面尤其重要的就是溶解氧和PH值,其次就是氨、亚硝酸盐和碱度。其他的一些微生物,比如弧菌,如果有条件的话也可以测。如果以上这些检测目标、水色透明度等情况你也都掌握了,你就可以判断水体水质地现状与变化趋势。


杜国平58.bmp


杜国平59.bmp


杜国平60.bmp


  总结:对我们一线的养虾的朋友来说,我们没有条件和能力来去搞病害的深入研究,这是专业实验室专家的工作,我们工作关键在于把池塘环境搞好,找好虾苗,养殖过程注意池塘水质尤其底质调控,细心管理。将对虾生存环境搞好,养殖就容易成功了。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打破对虾病害的思维定式。我们有很多朋友的养殖一直都是成功的,在这个人心惶惶的虾病爆发的高峰期,他们的养殖也都是成功的。所以,最关键的原因不是虾“病”,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技术和管理。只要我们能够抓住核心要领,方法对路,能够解决真正的(而不是想当然的)问题,尽量消除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就可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对虾养殖病害。
  
  溶氧是核心,底质是根本(基础)!
  
  一定要跳出虾病思维陷阱,不要被迷惑。最关键的是你要对你的实力和条件(池塘面积,池塘底质,增氧设备,换水能力,个人的管理能力)根据这些来进行综合分析,采用合理的养殖方案细心管理。对虾养殖过程中,水体水质非常重要,最核心的是溶解氧,最根本的是池塘底部,溶氧是核心,底质是根本(基础)!然后从溶解氧出发,通过保活藻类增强增氧、抑制耗氧微生物等方法来提高溶解氧等操作来强化有利的生态功能。
  
  对对虾养殖直接造成影响的主要有溶解氧、PH值、碱度、亚硝酸盐、弧菌等(内因),气象条件变化等是外因。比如春秋两季容易发病,就是因为春秋两季天气是变化无常的,经常有阴雨天,特别能影响池塘的光合作用。夏天高温的时候,虽然对虾养殖总体还好,但是一些高密度,水体耗氧严重,或者底层较差的池塘最容易出问题,因为高温期水体耗氧特别强烈。
  
  只要能掌握养殖过程环境变化及影响和处置的基本原理,那我们就能够想出预防和解决问题的办法,防止出现严重问题。所以,无论是直接影响的因素,还是间接影响的天气等条件,我们都要提前关注。须掌握对虾的习性,水体水质分布变化规律。对虾的习性最主要的就是底栖,所以一定要搞好池塘底层底质,不是底层的20厘米水层,而是从底层往上的一两厘米水层。此外,底泥沉积物极其重要——强烈耗氧,孳生有害微生物,底泥以下的几厘米经常会析出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和耗氧物质——特别是高温期,我们要特别关注。


杜国平61.bmp


杜国平62.bmp


  思路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
  
  我们要做好我们自己的工作,选好苗,另外我要特别提醒,如何模式都不是一种完整的技术,技术是要你在养殖过程中一步一步去具体落实。比如瘦水,就是清一点,肥水就是浓一点,大量的生物絮体,就是大量的微生物搞成一个絮团。以上的这么多模式都有成功的,也都有失败的。为什么能成功,为什么失败,要找出最根本的原因,它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它的最基础的核心就是底层的溶解氧,而最接近这个核心的是藻类和菌类等微生物,这关系非常重要。一定要抓住真正的核心,层次分析,所以相关的技术和措施要及时的做下去。
  
  水体水质复杂多变,一不小心水质是很容易恶化的。因此,一定要掌握水是怎么变的,要有一个合理的模式和相关技术加上你的精细到位的管理,以变应变,成就你的成功!
  
  无论病害如何泛滥,总是有朋友养殖成功。成功,这就要靠我们自己,靠我们的技术与管理。
  
  以上仅仅是在大框架上在线即时发言,不系统,也不深入,有机会再具体展开讨论。
  
  请大家指正!
  
  祝各位朋友新年新成功!
  
  谢谢大家!
  
  特别提醒各位朋友
  
  池水过深过浓、下半夜、倒藻、阴雨、闷热天、底质差、密度高、不恰当使用微生物和消毒剂时最易缺氧。
  
  请保活藻类、控制透明度、水位、加强增氧!
  
  注意溶解氧、pH值早晚差值,及早判断水质变化趋势与原因,采取对应措施!(杜老师水质判据)
  
  很多失败都源于最基本、最简单的问题被忽略——细节决定命运——值得大家深思!




  互动环节:
  
  1、 水产学生~刘:水产养殖水质指标有多个,那么在出现问题要调水时,是否“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会不会出现这方面做好了,但导致另一方面又出现问题的情况,具体应该怎么做?谢谢!
  
  “出现问题要调水”即水体藻菌等微生物系统出了问题。藻菌等微生物系统通过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直接与溶解氧、营养盐、有机物和二氧化碳体系相关,涉及溶解氧、pH、碱度、氨、亚硝酸盐、有机物等指标。其中,最重要的是溶解氧,并直接影响pH、碱度、氨、亚硝酸盐、有机物等指标,这些指标的变化有一定规律。溶解氧出现问题是因为藻类或微生物失调,藻死了,光合作用不足,或者微生物耗氧太强列等。为了避免出现这些问题,我们平常应该多测定,能够至少 pH和溶氧至少2天测一次,最好每天都测,pH和溶氧最好一早一晚,成对测定。对于碱度这些数据一个星期测一次或者几天测一次没问题,如果亚硝酸比较低的话几天测一次也是可以的,但如果亚硝酸、氨氮比较高的话,最好1~2天测一次,时间选择在早上比较好。
  
  其中,溶解氧和pH值,非常直接而灵敏地反映藻类光合作用与总呼吸作用强度变化,并具有十分明显的昼夜变化和垂直分布规律。根据刚才我讲的方法,每天早上、傍晚测定溶解氧、pH值,计算傍晚与早上之差值,可以分析藻类活力和光合作用强度和水体耗氧强度。差值越大。即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晴天、藻类营养盐满足光合作用需要前提下,溶解氧、pH值早晚差值越大,水体光合作用增氧效率越高,藻类活力越强;但同时,水体藻类、菌类等微生物、对虾等等的总耗氧效率也越高。注意藻类活力超强是好事,但同时藻菌对虾等耗氧也超强就不是好事,一旦天气变化(阴雨或高温)导致水体耗氧超过增氧,溶解氧急遽下降、水质立即恶化,缺氧、有毒物质和有害微生物直接威胁对虾安全。相反,晴天、藻类营养盐满足光合作用需要前提下,溶解氧、pH值早晚差值越小,藻类活力越差,光合作用效率越低,同时,水体总呼吸耗氧也较低。根据以上,配合养殖现产量、水色、透明度、水深浅、池大小、增氧机使用等其他情况和条件,即可判断水质现状与趋势,预报日出前水体溶解氧变化,判断是否有缺氧危险,及时采取对应措施。
  
  2、印尼虾将:如何做好防范虾池倒藻现象,已经该现状的分析与控制?
  
  倒藻是指藻类自行死亡沉降现象。主要涉及营养盐缺乏、光照不足等因素。因此,水体施肥要合理(基本原则前面已经讲过),即少量多次,控制好每次施肥量,并根据水质合藻类变化及时追肥,适当换水加新水补充水体所缺失的营养元素,维护藻类活力,同时也能使水体保持比较高的透明度、比较嫩的水色,池水的透明度控制在40~80厘米。这样,水体透明度较高,水体中有一定的光照藻类能够光合作用并增氧。
  
  一般肥料以氮磷等营养元素为主,藻类所需的碳源和微量营养元素的量相对较少。培育藻类时,少量多次添加肥料,控制水体中藻类适度增殖,藻类增殖所消耗的水体中原有的微量营养元素的量相对较少较慢,水体中微量营养元素供应持续时间较长,所以能够维持藻类比较长的时间。相反,如果每次施肥太多,藻类高度增殖,藻类增殖所消耗的水体中原有的微量营养元素的量相对较多较快,而水体中原有的微量营养元素(或转化)的量很有限,微量营养元素严重缺乏,藻类因而败亡。有养虾经验的朋友都知道,藻类起得快一定倒得快,并且,一般倒藻或藻类老化以后,如果不换新水而仅仅是不断追补普通的肥料,藻类基本无法再度培育起来。这就跟水体缺乏微量营养元素有关,有时跟碳源(碱度)也有一定关系,但主要是其他的微量营养元素。
  
  所以,防止倒藻最重要的是合理施肥,即少量多次,适当的时候如果不能换水就加水,能换水就换水,换水的实质是施肥,施的是微量元素。此外,采用大量有机肥培育藻类的,虽然相对(一次性)维持藻类时间较长,但水质可控性差,常常可能导致藻/菌类微生物暴发而产生危害。
  
  3、台山-对虾-林:Q:如何解决虾塘底层脏?
  
  对虾养殖池塘底部脏,其实就是池底积累对虾粪便、死藻等碎屑沉积物,其耗氧强烈,产生并积累大量的硫化物等有毒物质、还原性物质和有害微生物,如果沉积时间过长,危害性很高。
  
  平时要通过合理适度施肥(切忌投入大量未经充分发酵的粪肥,也不宜过量使用发酵饲料作为肥料肥水),饲料投喂量要合适,避免出现大量悬浮物和沉积物。及早通过开动水车集污、吸污或换水排污,要养成早开机、早换水的习惯,避免大量悬浮物沉淀成为沉积物,或避免沉积物成绩时间过长。池底轻度沉积时,可以使用微生物型或氧化型底改避免底部沉积物恶化。
  
  对于已严重沉积比较脏的池塘,必须小心操作。首先,制作T型虹吸细排等,尽量先把沉积物虹吸排掉,避免泛起。也可以先使用氧化剂把底部沉积物作初步氧化消毒处理控制后,才能增大增氧机或水车等设备功率,一定要防止沉积物突然大量泛起导致底部缺氧、中毒。
  
  此外,多换水,利用急排缓进,虹吸排污,尽量避免沉积物泛起。排水要急,才能把沉积物脏东西虹吸排出去,但进新水则一定要缓慢进水,或采取缓冲水流的方式避免泛底。吸污、换水,初步改善后,可酌情多换水。
  
  4、肥水如何追肥?
  
  两三天,三四天,四五天,得具体根据藻类长势、水质和天气变化灵活掌握,没办法有统一的时间。根据水色、透明度变化可以判断水中藻类长势,也可以每天早晚测pH值或溶解氧,每天都测,计算pH值或溶解氧早晚差值,形成连续的数据可以有效判断藻菌类类活力,水体pH值或溶解氧早晚差值比较大的话就证明藻类光合作用的效率比较高,如果光合作用的效率变弱了以后,pH值或溶解氧早晚差值差值减小。所以通过每天pH值或溶解氧早晚差值,就知道什么时候该施肥了。追肥量仍然依据少量多次原则。
  
  5、较真的水货: 保持浅水位容易,保持清的水,不好控制啊。高位池水太清容易长泥皮,施肥保持水色难控制肥度让水清得适中。请问杜老师,如何在高位池养殖过程中操作保持藻类有活力又不至于施肥太过而水浓?
  
  1)、水浅容易,但是持续长时间保持水色好但透明度又较高确实不容易。 首先要做得就是施肥投入不要过多。施肥太多那么藻类一下子就浓起来了,这是前期的一个最大的通病,这图片显示的就是前几年的肥水,很容易倒藻或导致水体缺氧。要保持藻类有活力又不至于水太浓,施肥必须节制,即合理施肥——少量少量的多次施肥,施肥一亩一次1斤不超过2斤,很多朋友可能是十斤,十几斤或者几十斤的肥料,所以每次的施肥量是很重要的。
  
  具体参考前面第二、第四个问题的回答。
  
  2)、高位池容易长泥皮问题。
  
  首先,高位池容易长泥皮往往与进水拖的时间比较长有关。比如我慢慢的抽水,水位过浅,几天水才深到1米多,没有及时施肥(溶解性肥料),水里较长时间缺乏肥料,而水清见底,底泥或沉积物又富含藻类营养,从而导致底栖藻优先增殖并暴发全池。所以:
  
  1、对于高位池,如果有几口塘都要抽水进池,而只有1台抽水机,怎么办?不要几个池一起同时进水,应该集中一个池尽快地把水位加到1米左右甚至更高(具体看天气),然后再加第二口池。
  
  2、池塘进水后要及时施溶解性肥料促进浮游藻类增殖。
  
  3、如果我们的池塘老是长青苔或者丝状藻,这是习惯性的长,所谓习惯性长势指本身就有种子在那里,所以你一进水它就会长起来,这是最头痛的。这样池塘预先消杀把它处理掉,然后再进水。
  
  4、进水的同时,必须尽快想办法在旁边有藻色漂亮的水池抽些水来接(藻)种,并当天白天施肥,这是最好的办法。
  
  5、维持一定水色,避免倒藻——藻类过浓、光照不足或缺乏营养导致倒藻后,水体透明度急升,死藻等悬浮物沉降池底增加池底植物营养来源,底栖藻容易在沉积物表面增殖形成“泥皮”或“青苔”。
  
  6、容易剥离的沉积物上形成的“泥皮”或“青苔”,中午前后藻类光合作用产氧过饱和形成大量气泡,泥皮浮上水面,晚上又下沉池底,应该及时捞除。
  
  7、要少量多次施肥追肥,适当的加新水或者换水,或施微量元素肥料来维持保持藻类有活力又不至于施肥太过而水太浓。
  
  8、也可以利用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来支持藻类增殖,这也是这几年用得最多的“以菌肥水”办法。但是,必须注意,这个菌类微生物不能过度增殖而强烈耗氧,这是潜在的最大的危险。这几年很多高位池和围垦土池大量以菌肥水往往十几天就死虾,实际上与菌类微生物过度增殖而强烈耗氧密切相关。所以以菌肥水这点一定要十分小心。
  
  6:高位池膜底铺沙的池养殖后沙子藏污纳垢变黑。在清塘后可以翻耕暴晒处理,在养殖过程有办法保养让沙子不变黑吗?比如高浓度厌氧菌养殖前打底是否可行?
  
  普通的沙质池底的高位池,如果你已经铺设黑色较厚的地膜,最好不要在地膜上填沙。填沙后,养殖过程中,有机物容易通过沙粒间隙进入池底沙层内部(尤其底下地膜有破损而形成渗漏地地方),洗池时水流冲击更加很容易藏污,沙层内部很容易变黑臭,这就是我前面给大家看到的图片一样的结果。
  
  这种地膜铺沙的池塘,不能直接冲洗,直接冲洗把脏东西藏到地下去了。对虾收获后,应该首先把水排掉,再晒干,把表面的脏东西铲除掉。如果沙层内部很容易变黑臭的,可以晒干后用翻耕方法处理,并持续时间要一两个月的时间反复“翻耕”——“曝晒”,也可以加氧化剂、消毒剂,就是加漂白粉,来加速它的氧化,这个效果也是很好的。
  
  山东-岛城海鲜—carbin0000:
  
  7、中后期倒藻一般都缺哪些微量元素?有数据吗?
  
  天然海水或淡水中的藻类营养元素或物质,除了需求量巨大的氧、碳(二氧化碳、碳酸氢根离子)和水外,还包括氮、磷、硅、铁、钼、锰、钴、锌、铜等许多营养元素。其中,氮、磷、硅为水生植物或藻类三大营养元素。铁、钼、锰、钴等在水中含量非常低,为微量营养元素。其他的营养元素如硫、钾、氯、硼、钙、镁等在水中含量较高,一般不会缺乏,但如果盐度或硬度过低的某些淡水尤其对虾等甲壳类养殖产量高的须酌情补充钙等。
  
  普通肥料主要是氮、磷,针对硅藻培育的肥料会添加硅营养肥份。其他藻类营养元素主要依靠水体(换水、有机物降解矿化)补充。沙的化学成份主要是二氧化硅,可以缓慢持续补充硅藻所需的硅,所以,沙质底的池塘硅藻稍为持久些,而全地膜池硅藻很快倒。硅藻水,如果不多换水的话,全地膜池缺少硅补充很快倒藻。
  
  由于水源不同,并且养殖水体内部藻类等生物化学过程强烈,影响因素复杂,水中藻类营养元素,尤其微量营养元素的实际含量变化很大,须测定才能获得当时的实际含量。水产养殖也应该往测水配方施肥方向发展(须相关技术与设备)。
  
  前期大量施肥浓水最容易倒藻前面已经讲过。中后期的倒藻基本上也是由于很少换水,有可能缺少藻类碳源,缺少其他的微量元素。因此,换水补充碳源,补充微量营养元素等,是十分必要的。养殖水体藻类碳源与碱度直接相关,对虾
  
  与藻类活性也与钙含量(与硬度相关)有关。一般地,水的硬度与碱度一般不宜低于60毫克/升。高密度养殖的,不宜低于80毫克/升。养殖过程中,要注意调节。
  
  8、水体分层的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
  
  气温变化、(下雨、进淡水等)盐度变化都可能引起水体分层。水体分层首先指的是水体上下没有充分对流,明显分层。因为水体上下没有对流,形成了所谓的物理分层 ,水上层有阳光,有光合作用,底层缺少阳光,没有光合作用,慢慢的上下层溶解氧差异明显,氨氮、亚硝酸盐变化差异也很大。底部溶解氧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积累。水体水质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实际上跟昼夜规律变化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直接相关。所以我们主要考虑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两个因素队水质的影响。呼吸作用主要包括虾、藻类、细菌对有机物的分解耗氧形成的呼吸。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影响水质分布变化规律的最重要因素,也会对对虾直接造成影响,需要注意。
  
  气温变化、(下雨、进淡水等)盐度变化都可能引起水体分层。水体分层首先指的是水体上下没有充分对流,明显分层。因为水体上下没有对流,形成了所谓的物理分层 ,水上层有阳光,有光合作用,底层缺少阳光,没有光合作用,慢慢的上下层溶解氧差异明显,氨氮、亚硝酸盐变化差异也很大。底部溶解氧降低,氨氮、亚硝酸盐积累。水体水质变化规律和影响因素实际上跟昼夜规律变化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直接相关。所以我们主要考虑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这两个因素队水质的影响。呼吸作用主要包括虾、藻类、细菌对有机物的分解耗氧形成的呼吸。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是影响水质分布变化规律的最重要因素,也会对对虾直接造成影响,需要注意。
  
  9、养殖后期底层水质的变化规律
  
  前面已经讲过,养殖中后期水体尤其底部有机物等积累,污染越来越严重。受底部沉积物、底部水流停滞、溶解氧较低或局部缺氧等等的影响,养殖后期底层水质的变化规律就是越来越差。溶解氧、pH白天比夜间稍高,氨、亚硝酸、硫化物等白天比夜间稍低,但昼夜变化幅度不大,水深、水浓时昼夜变化幅度更小。
  
  10、台山一对虾一林:一般水位最好多少
  
  一两亩以内的小池塘,增氧机搅动能力很强的,水深可以2米到2.5米甚至更高。2~3亩以上的池塘,增氧机搅动能力较强的,中间最深的地方不要超过1.8米,最好控制在1.5米以内;如果增氧机搅动能力不足的,还要降低水位。如果是5~10亩甚至更大面积池塘,最深的控制在1.2~1.3米以内,没有增氧机或者增氧机搅动能力弱的,水深几十公分以内。
  
  注意,水车为主的较大池塘,最深处水位控制在1.5以下为好。以上水深,须根据养殖密度、换水增氧能力、水质状况、天气变化等等,酌情决定。总原则是——保障底部溶解氧,有利于集污排污。
  
  11、江苏-南美白: 2米半的水要多少增氧机?一天开多久才是好的(一亩地)?
  
  一亩池塘2.5米的水深,要多少增氧机关键看养殖密度产量,根据前中后期对虾总产量、水体藻菌类等耗氧和底质耗氧的情况决定。 总原则还是——保障底部溶解氧,有利于集污排污。这种小池,估计是高密度养殖,中后期基本不能停机。
  
  12、湘泥鳅一言难尽:透明度越高越证明藻越少,产氧气量?和耗氧?
  
  如果水体透明度比较高,有活藻,并有藻类所需的各种营养元素(肥料完全、充足),白天即具备藻类光合作用三要素——光、藻、肥。这三项都能满足条件的水层能够光合作用产氧,即藻类能够感受阳光光照的水层,都能光合作用增加溶解氧。
  
  但如果透明度高是因为倒藻,藻类死了、沉了造成的,或者是轮虫暴发把藻类吃清了,剩下的是死得悬浊物,活体藻类极少,这种情况下,即使阳光、肥料充足,缺少活藻无法光合作用,很容易缺氧。
  
  单就水层而言,藻、菌等微生物和有机物等溶解性物质和悬浮物等是水呼吸耗氧的主体。水体透明度越高,水越清,水呼吸耗氧一般越低。但是,当藻类等相对较大悬浮物少,而溶解性有机物等浓度高、菌类微生物活动强烈时,虽然这时透明度较高,水体仍然容易缺氧(菌类微生物等耗氧强烈)。后面这种缺氧,在近两三年来推行的“以菌肥水”模式中也常见。
  
  一般来说,水体透明度越高,水越清,有适度的活体藻类,当藻类营养不缺、有光照的时候光合作用产氧越多,耗氧越少,水体不易缺氧。但是,如果水清缺少(无)藻类、死藻、老藻或者缺少肥料的话,光合作用太弱,水体一样会缺氧。尤其是轮虫把藻种吃光的时候很轻易缺氧的,这是要注意的。必须根据具体情况判断。总体来说,透明度大,光合作用效率会更高,水体一般不容易缺氧,但沉积物多的底部依然容易缺氧。


  13、广东-白虾:老师为什么小池(2亩左右)深水位,养殖成活率高?
  
  你说的应该是同样条件下小池与大池的对比。这主要涉及:单位面积增氧机动力等条件相同时,池塘面积大小不同的水体,增氧机动力造成的水流流态与集污能力差异的问题。
  
  例如,养殖密度(每亩放的密度)等条件一致,每亩配置1台相同规格的增氧机的两类池塘。第一类池塘面积10亩,配10台增氧机,第二类池塘面积2亩,配2台增氧机,按同一个技术员,同样的水位,同样的肥料,同样的虾苗,操作完全相同。最后,无论对虾成活率、生长速度和池塘成功率,大面积的池塘往往不及小面积的池塘。虽然都是每亩一台机,但是10亩的塘10台机搅起来只能是局部的水在动,很多的地方水是不动的,如果布置不好的话,池塘中间广大区域是死水,这样局部缺氧或低氧,影响成活率、生长速度。如果是1亩小面积塘,1台增氧机基本上可以把整个水转动起来,水流集污效果好。虽然都是每亩1台机但是小面积的池塘有天然的优势,这就是单个高位池面积越做越小的道理。
  
  此外,小面积池塘基本上都是近十年新开发或改造的,换水、增氧设备(增加底部供氧等)条件得到强化的精养池塘,水环境控制的硬件条件远比其他大面积池塘要好,往往不是一个档次。当然,管理也很重要。
  
  14、安徽无为螃蟹:我想问杜老师一个问题,我是养螃蟹的,每年到四五月份池塘水就变浑,没有了透明度,养蟹要种草,水草和藻一样,都需要光照,没有了阳光水草就会死亡,污染水质,导致恶性循环,应怎么预防处理,谢谢
  
  每年到四五月份池塘水就变浑,水温回升浮游藻类容易生长,也可能因下雨雨水冲入导致肥沃的底泥泛起带来大量藻类营养,或下雨泥水冲入产生的浑浊,新开池塘底泥瘦水体易浑浊。这些都会使透明度下降削弱了水草的光合作用而抑制水草生长并致其死亡,其后水草就难以再度兴起。开春时因为池塘原有水草不多,上述原因或施肥使“水层”太肥,温度回升后浮游藻类更加容易过度繁殖而浑浊。一旦透明度降低,浮游藻类对水草更具有竞争优势。浮游藻类与水草相互竞争各种植物营养元素(肥份)。水层尤其上层的肥料有利于浮游藻类利用,底泥的肥份有利于水草吸收。
  
  预防与处理:
  
  1、池塘清淤、曝晒、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消毒改善底质后,要及早提前移种植水草形成相对优势。
  
  2、春季多雨,要避免雨水冲入底泥泛起(或泥浆水流入),避免水溶性的肥料流入水体。
  
  3、平常也要避免翻动底泥使营养物进入水体(底泥肥沃的池塘翻晒池底处理底泥后,可进水冲洗后排掉,底泥沉实后重新缓慢进水——不要泛起底泥,并及藻移种植水草)。
  
  4、还可以利用桡足枝角类浮游动物摄食浮游藻类,或配合放养鲢鳙鱼摄食浮游浮游藻类(不要用搅底底鱼类)。 这些工作都要提早在透明度还高的时候进行,不能滞后。
  
  5、如果是漂浮性蓝藻等,可考虑用刚才我讲过的方法用木条飘拂隔除。
  
  6、一旦水混浊,也可以采用黏土搅成稀泥浆(浑浊液)泼洒,利用黏土稀泥浆的吸附沉降特性可以吸附沉降大部分浮游藻类,使水体澄清。除藻药物对水草、蟹也会有害,一般不宜使用。
  
  15、浙江-白虾-哈杜:阴雨天怎么样很好的保持藻类生长,有哪些比较好的措施希望杜老师指点一下
  
  适度的光照是光合作用的三大基本条件之一。阴雨天光照不足,水体中下层藻类很难光合作用而正常生长。透明度低的浓水更容易倒藻,倒藻后,就再很难培起来。具体前面已经讲过,施肥越多,藻类起得越快,死得也越快。培藻时施肥不要太多,少量多次。维持较高的透明度,以利于阴雨天光照弱时水体内部藻类的生存。遇阴雨天,要尽量提前换水等,适当提高水体透明度。养殖中后期,合理换水对于保活藻类、改善水环境是非常重要的。
  
  放苗前期的培水,阴雨天时阳光弱,重点不是培藻,而是培浮游动物,可以用一些充分发酵后的发酵料液培养浮游动物。比如鱼粉、虾料粉碎发酵或煮开放冷发酵使用都很好。但不能太多太滥,注意避免沉积污染池底。
  
  16 、水产养殖:对虾肝炎症萎缩处理办法探讨(见图)
  
  1)幽门胃和肝脏连接处白色炎症。2)肝脏萎缩变小,肠道暗红。3)这个问题今年比较普遍,带有普遍意义,希望大家静心探讨一下原因和对策?
  
  没看到图。按照描述,对虾是有问题的。对虾有问题的水体,水质更是有问题的。
  
  由于没有提供具体详细的相关信息,不知道一段时间以来具体的对虾与水质尤其底质情况,管理措施,用什么,如何用,效果如何,等等,无法针对性展开讨论。这里提个处理基本原则:
  
  1、对虾出问题,水体水质尤其底质一定首先出问题。请关注近期至少十来天的详细情况,包括对虾动态,藻类消长更替,底部溶解氧,溶解氧、pH早晚变化,及氨、亚硝酸、弧菌等,沉积物状态,换水、增氧等管理,等等。只有详细全面分析,才可能真正了解、找出问题产生的根源或原因,才可能针对性对应处理。
  
  2、如果对虾总体状态尚可维持(不收虾),必须首先考虑针对底部使用刺激性弱的氧化性底改和增氧剂。
  
  3、按照前面提到的分析方法判断,根据实际酌情使用换水、保藻、消毒、微生物、药物等等处理方案,注意避免换水、消毒、微生物、药物的副作用。
  
  17、水产养殖:青苔的危害评估与治理
  
  1)在对虾养殖中青苔的危害到底能有多大?2)青苔到底通过怎样的方式影响养殖对虾?3)青苔的治理方法有多重,最有效的方法探讨?4)很多虾是在青苔池子里长大的,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5)有人说长出青苔的塘底,说明水质是很好的,这说法对吗?
  
  1)在对虾养殖中青苔的危害到底能有多大?2)青苔到底通过怎样的方式影响养殖对虾?
  
  所谓“青苔”包括普通底栖藻和大型丝状藻如浒苔等,一般多指大型丝状藻如浒苔等为主的情况。“泥皮”指藻类死亡沉积或悬浮物沉积后,底栖藻类在其基础上增殖,与一般的“青苔”类似。所以,除了大型丝状藻如浒苔等,“泥皮”、“青苔”,往往不细分。
  
  “泥皮”、“青苔”主要危害:1、增加底耗氧。2、藻类死亡后直接败坏底质。3、导致底泥粗糙,妨碍集污排污。青苔多的地方吸附更多的有机物,在这个基础上各种各样的微生物会大量的增殖,所以青苔败亡之后的池底会发黑发臭发滑。
  
  3)“青苔”的治理方法有多重,最有效的方法探讨?
  
  如果能够保证水一直很清,高透明度,水也不太深,池底“青苔”不会因为缺乏光照无法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的话,这样问题不大。但是,对于高密度对虾养殖来说, 但水位加深、透明度变低后,“青苔”一般都会死亡,并带来刚才讲过得问题,所以尽量避免青苔在池塘底长起来。
  
  1、进水前暴晒或药物处理原有的“青苔”。尽快短时间完成进水,及时施肥接种,让普通的浮游藻类长起来,不让“青苔”长起来。这是最有效的方法。如果已经长出了“青苔”,或者倒藻后出现“泥皮”,如果“青苔”、“泥皮”能够容易剥离池底的话,还没有放苗的时候,利用太阳比较强的中午1~2点的时候,用木棍搅,气泡就带着泥皮升起来了,用两条木棍或者泡沫把它绑在池塘边,然后开动增氧机,全部集到一起,包括蓝藻都可以将它情清掉。已经放苗了后,如果是一两公分的虾苗,你去捞的话连虾苗都捞起来了,放了虾苗有青苔的话要等虾苗长到2公分以上再除,2~3公分的虾苗比较大了以后话你去捞的话虾苗会跳走,不会把虾苗搞掉。不能一次全部处理,只能局部处理,比如今天中午处理五分之一,明天又处理五分之一,四五把池底翻一遍,这样就避免我一下子把整个池塘底泥都翻起来,因为整个底泥一下子翻起来会导致整个虾全军覆没。
  
  4)很多虾是在青苔池子里长大的,该如何解释这一现象? 5)有人说长出青苔的塘底,说明水质是很好的,这说法对吗?
  
  对于水浅、水清的池塘,这些现象常见,但水深、水浓的池塘就不容易见到了。
  
  前面已经讲过,水浅、水清,池底容易发生底栖藻“青苔”,常见大型丝状藻如浒苔等。并且,一旦“青苔”优先大量增殖形成竞争优势后,水中浮游藻类一般很难发展,透明度甚高,水体清澈见底。由于水体清澈见底,池底藻类可以感受白天光照而进行光合作用增氧,吸收氨、亚硝酸盐等净化了水体环境。尤其是大型丝状藻如浒苔等形成优势时,相当于水底草原(养蟹还专门培育水草呢)!所以,浒苔或水草等繁荣,必然水质底质优良,对虾或蟹快速成长。对于低密度对虾或螃蟹养殖的围垦土池,满池都是“青苔”时,你对虾又不是很高的密度,可以干脆把水位放低,平常利用潮汐多换点水,这就是一种自然的生态养殖,对虾或螃蟹长得很快。
  
  有人担心当虾苗游入“青苔”时,往往被大型丝状藻缠死。不会的。
  
  18、测氧控制器广西区苏汉沛:水的粘性太的时候,没水换如何处理呢?
  
  水的粘性大说明有机物很多,其中的各种各样微生物已经非常活跃,有机物利用微生物非常猖獗,养虾的朋友要注意虾塘底部是否粘粘滑滑,所以除了换水、集污吸污排污,还应该用氧化性的消毒剂处理底质。
  
  19、测氧控制器广西区苏汉沛:老师,溶氧只测早上、晚上只能说知道有多少溶解氧。真正能预知水质变化是看晚上溶氧变化,如果水质变坏,溶氧值变化在傍晚到凌晨时段溶氧量一般表现为无规律性的急剧下跌,往往会跌到2~3mg。
  
  前面已经讲过,每天测定计算早晚pH差值,也可以反映出水体水质变化情况。
  
  每天早晚测定溶解氧早晚数值,计算溶解氧早晚差值。该溶解氧早晚差值,不但可以反映出水体白天藻类光合作用增氧强度,同时也可以反映出整个夜间水体呼吸耗氧强度。一般每天测定一早一晚溶氧计算差值。
  
  例如,昨天傍晚(18时,日落后)、今天早上(6时,日出前)测得溶解氧分别是7.0毫克/升和3.0毫克/升,则可以推算,在一定条件下,从昨晚到今早整个夜间12小时水体溶解氧降低了(7.0-3.0)=4.0毫克/升,夜间溶解氧消耗的速度(夜间溶解氧每小时降低数值)为(7.0-3.0)/12=0.33毫克/(升×小时)。考察连续一段时间每天的溶解氧早晚差值或夜间溶解氧每小时降低数值,制表绘图,一目了然地反映水体耗氧率变化,可作夜间溶解氧下降的预测和预警。例如,今天傍晚(18时)测得溶解氧为5.2毫克/升,则可以计算明天早上(6时)溶解氧将会降低到(5.2-0.33×12)=1.2毫克/升,即明天早上有缺氧危险,必须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增氧!
  
  此外,在本例中,今天傍晚(18时)溶解氧为5.2毫克/升,而傍晚(18时)7.0毫克/升,今天傍溶解氧比昨晚降低了1.8毫克/升。显然,如果增氧机等等条件不变,则水体白天藻类光合作用增氧已经出现问题。是天气变化光照不足?营养受限制?透明度变低?还是使用芽孢杆菌等菌类微生物导致耗氧剧增?根据实际管理并参考水色透明度pH等的变化情况,可以有效判断水体中藻/菌类等(光合作用增氧/呼吸作用耗氧)彼此消长情况,找出导致溶解氧降低的主要原因,实现科学理性的管理。
  
  注意,要避免太阳的影响,并相对规定时刻,在早上(日出前)傍晚(日落后)测定溶解氧,数据信息丰富。当然,夜间任何两个时刻测定溶解氧计算也可以,但数据信息不丰富,无法提示白天光合作用增氧效率的信息。
  
  平常就是测一早一晚就够了,特殊情况,水水质有问题时,夜间多测几个点,当然最好是仪器在线监控这是最好的。
  
  20、水上人:请问杜老师:消毒用什么消毒剂好?
  
  什么消毒剂都可以起到消毒作用,但是每种消毒剂有其特性,应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用。
  
  一般情况下,我喜欢用氧化性消毒剂,是因为它除了消毒和抑制微生物作用外,最重要的是它还有氧化作用,氧化作用是维护良好的水体水质所需要的。氧化性消毒剂可以氧化消除或降低水体中的有机物以及硫化物、氨、亚硝酸盐等具有还原性的无机物。很多时候发现水中溶解氧不足时氨、亚硝酸盐和底质中硫化物比较多,但是在溶解氧不足条件下不宜使用微生物(因为容易缺氧),可以很简单的直接使用强氧化性的消毒剂,直接将氨、亚硝酸盐和硫化物氧化消除,非常有效。消毒剂一般都有一定的毒性或副作用,注意少量多次使用,要连续用几天。详细参考前面讲的消毒剂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21、我是铁蛋:对鱼虾混养为什么成功率会高些?
  
  鱼虾混养成功率会高一点指的是在同样的池塘下,都是这种鱼塘,都是这样设备,这样的换水条件,这样的技术,同样的养殖密度,放了鱼之后总体来说成功率会高一点,其实在七八十年代养虾都已经用这个方法了,这是很好的方法,这是老方法了,但不是因为鱼把死虾吃了,把病原生物,最重要的原因是是我们的鱼在水里面游个不停的,鱼的个体比较大,游动性比较强,而虾是底栖的,又基本上不动,所以养虾混养一定的鱼,鱼到处游动就会迫使虾到处走,如果虾不动的话就相当于虾直接呼吸底泥,这个空气是很差的,如果虾不动的话在池塘里面是很容易出毛病的。而有鱼的话就会赶着虾到处跑,避免虾在底部局部缺氧,因为鱼虾在底下动,就相当于底下有个小小的搅水机,把底层量公分的水搅动,溶解氧最低最脏最危险的就是底下1~2公分的水(池底面1厘米内,溶解氧常常不到0.5毫克/升),有鱼虾在底下游的话水就会得到改善。鱼虾混养成功率高不是简单地因为吃掉死虾,而是因为鱼虾运动改变环境,这才是真正的原因。
  
  22、*淡定哥*:中后期氨氮亚硝酸盐的降解
  
  高密度对虾养殖中后期,氨氮、亚硝酸比较高是很常见的,特别是养殖密度高而换水增氧能力不足的时候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吃料产生了那么多的粪便,含氮有机物分解一定会经过氨化产生亚硝酸盐。我们要搞清楚氨、亚硝酸盐是哪里来——来源于饲料和我们的肥料等投入品。所以管理的过程中要减少投入,七八分饱,不要太过。如果氨氮亚硝酸高,我们首先要怀疑藻类的光合作用功能已经失效了,通过换水补充微量元素,或者通过施磷肥,促进藻类的光合作用,把氨氮亚硝酸盐当做氮肥。或者利用微生物形成生物絮团,利用生物絮团里面的微生物菌落,分工合作把它慢慢的消除。需要注意好氧。
  
  23、飞天雪:淡水养虾,硬度要求?
  
  水的硬度,一般正常淡水来说养虾产量低的时候问题不大,密度比较高,产量高,硬度不够,碱度也需注意。但硬度直接影响生长。因为硬度代表了钙镁,虾壳的成分直接相关,所以根据养殖情况,在其他情况都具备的时候,比如溶氧等等都没有问题了,但虾壳比较软,虾增值比较慢,可以考虑硬度不够了,可以用石灰来补充,也可以根据表观判断它需要什么。
  
  海水不会缺钙,一般常见的天然淡水,多属碳酸氢钙水型,硬度基本上代表了钙,硬度与碱度数值接近,一般40~60毫克/升以上,较高的达到150毫克/升(以碳酸钙计算)。对虾养殖,硬度与碱度一般不宜低于60毫克/升。高密度养殖的,不宜低于80毫克/升。养殖过程中,注意调节。
  
  24、1+1:杜老师说消毒少量多次~而前面也说消毒次数多啦藻抑制会缺氧~想再请教一下
  
  不矛盾。消毒剂基本上都有毒副作用,不会绝对安全,消毒剂多少会对藻类有影响,抑制光合作用增氧等(也包括抑制呼吸作用耗氧),但几个小时后藻类活性恢复。所以要巧妙使用:
  
  第一,为了避免抑制白天藻类光合作用增氧而导致水体缺氧,应在傍晚使用消毒剂(对水体)。次日太阳出来前后,藻类恢复活性,白天又可以进行光合作用增氧,从而不影响水体光合作用增氧功能。
  
  第二,因为消毒剂多少会对虾和藻类有影响所以不能用太大的量,只能用少量,但效果就差,所以要少量多次,通过多次来补充效果。而且是傍晚使用。
  
  25、一言难尽:定向陪藻,比如小球藻或者硅藻,能稳定吗?
  
  营养和光照条件满足的条件下,小球藻相对稳定,但硅藻不稳定——硅藻大量需要硅,难以大量补充,尤其地膜(无沙)池塘或换水少的池塘。所以,一定要换水或者补充增加硅等元素。
  
  26、林莾:什么菌不耗氧
  
  厌氧菌不耗或少耗氧。但是,微生物降解矿化有机物的过程是一系列复杂过程,须各种各样微生物协同完成,有机物降解矿化过程总体还是耗氧的,不管你加入的是否厌氧菌。
  
  27一言难尽:养家鱼苗可以用冬闲的塘口种草肥水,养虾可以这样做吗?同时起到底改的作用?
  
  对。前面已经讲过。
  
  28、浙江-白虾-哈杜:虾塘比较厚的泡沫里面主要成分是什么,捞掉放于池边经暴晒后飞回池塘影响怎么样?
  
  虾塘比较厚的泡沫里面的物质主要成分都是有机物,主要来源于对虾粪便、残余饲料、死亡藻类的分解,部分来自有机肥。暴晒后飞回池塘的影响,相当于施有机肥,利于菌类微生物增殖,增加水体耗氧。要避免。
  
  29 、LYL:虾塘有虾,可以用漂白粉氧化、消毒吗?
  
  也可以,但漂白粉氧化、消毒水体效果较差,不如二氧化氯、三氯异氰脲酸(强氯精)、过硫酸氢钾等。参考我前面所讲,尽量采用颗粒氧化底改,注意使用方法,避免或降低对对虾和藻类的副作用。
  
  30、漳浦高位池养虾:高位池白天夜晚虾都会附边、投料后看不见、两小时左右又上来、都有哪些问题请问?
  
  如果对虾活力好没有病态,投料、管理正常,应该是池底有问题——是否沉积物太多太臭,有毒有害物质氨、亚硝酸盐、硫化物等析出进入底层水,溶解氧较低,要详细检查,测定底部水溶解氧、pH、氨、亚硝酸盐、硫化物、弧菌等。综合分析。
  
  参考第16个问题底回答。当务之急是针对底部氧化改底增氧,其次,根据实际情况应对。
  
  31、四川水产育苗养殖:刚才杜老师讲到氧化类的消毒剂,常用的有那些?无鳞鱼用适合那些?
  
  氧化性消毒剂常用的主要有碘制剂、溴氯海因、漂白粉、二氧化氯、三氯异氰脲酸(强氯精)、过硫酸氢钾等。
  
  无鳞鱼对刺激性大的氯类消毒剂较敏感,不宜过量泼水,或注意浓度,消毒剂适量使用问题应该不大,但是一定要注意用在水体中对鱼体副作用是比较大的。
  
  对浓度没有把握的话,不要贸然下,应实验性的下,比如傍晚这个塘我准备下400g,我先下100g,过一两个小时没有任何反应再加,如果有反应了,感觉不对了就不要在下了,消毒剂正常使用问题不大,但也跟鱼的阶段和体质有关系。
  
  如果虾鱼本身已经有问题了,你用一点点消毒剂下去它就死得更快。
  
  注意消毒剂最好傍晚使用。
  
  32、&飘逸&:虾塘里水中棉絮状物是什么情况?
  
  水里面的各种脏东西、有机物丰富,使菌类微生物大量增殖起来,形成活性污泥,现在水产上叫生物絮团。100多年前就用活性污泥处理水,是很成功的水处理方法,生物絮团或活性污泥养虾处理水是可以的,最后的活性污泥也是污染物,太多则对鱼虾是有害的,最重要的是缺氧。
  
  33、台山一对虾一林:虾罾布满闻之恶心的藻,如何处理?
  
  水体水质很差了,尽快改善,具体参考前面讲过的针对有机物和藻类过浓的处理方法,首先集排漂浮物,然后换水,等等。类似照片那样,把几条木棍或其他的浮水材料将漂浮性的泡沫收集起来除去。

相关推荐
  • 公司环境相关信息公开

    公司环境相关信息公开

    2017-08-02
    我司所有项目均有通过区环保部门审批、备案、验收等相关行政许可,批复文件为:榕马开环【2012】监09号,榕马开环【2013】监51号,榕马开环评验(2015)57号,环境应急备案号:350105-2015-001-L。
  • 澳洲银鲈摆脱臭名,重新开发台湾市场

    澳洲银鲈摆脱臭名,重新开发台湾市场

    2016-09-23
    澳洲银鲈在90年代就被引入台湾养殖,但因普遍含有臭土味导致市场反应不佳,甚至得到“臭鲈”、“臭土鲈”称号。虽然被市场淘汰,但仍有小部分业者在银鲈产业衰败后才投入,在水质管理上下功夫的精养方式养出丝毫没有臭土味的银鲈,并且改名“贵妃鱼”自行开拓通路,重新开发市场。目前年总放养量在70万尾左右,年产量约40吨。
  • 绿色环保与防病科技:养殖海水虾(十三)

    绿色环保与防病科技:养殖海水虾(十三)

    2016-09-09
    应用优质的人工配合颗粒饲料可提高虾的免疫力及成长率,从而预防虾兵发生。南美白虾的饲料除了必须含有质量俱高的蛋白质,还要含有脂类、碳水化合物、矿物质及维生素,才是确保虾只健全成长的优质饲料。